我们仨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3-03-01 13:38:00 读后感

【推】我们仨读后感大全(实用3篇)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1

  轻轻推开近代文学的大门,她优雅端坐,笔尖在纸上划过,淡蓝色的墨迹上跳跃着生命的精灵,带她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一个世纪老人,缓缓地行走在岁月里,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念念不忘的仍旧是“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所以她决定用文字来回忆那曾经燃烧着情感与生命光辉的岁月。

  无论身居朱户或者柴门,唯有情感,才是最值得珍爱的

  一个是文学才子,一个是旷世奇女,常人眼中他们的生活,应当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然而杨绛先生却更多的回忆了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初入社会,英国求学时的笨手笨脚,兢兢战战,与迎来小生命时的敬畏感恩,温馨知足,到变为“牛鬼蛇神”时的艰难困苦,却苦中作乐,以及后来疾病缠身时的相依相守,牵肠挂肚。娓娓道来的小故事似乎就是这人世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真实显照。那些细细琐琐的俗世俗物也许不足以勒之于铭,却也萦人心胸,久而芬芳。

  1997年,被杨绛视为一生杰作的女儿钱媛因病离世,次年,丈夫钱钟书也随其后,亲人的相继离开,对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一场相聚相离的梦也是这一家人一起走过的后一段路。而如今梦醒了,她能做的只有“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

  与世无求,与人无争,方能顿悟生活。

  我们都是两手空空而来,最终能带走的也不过是曾经走过、看过、想过、惑过、求过、爱过、给过的回忆罢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争不抢,不慕名利似乎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社会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强行推入了快节奏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奔跑着才能到达终点,只有争的头破血流才叫生活。而杨绛先生无疑就像一股清流,她可以为了自己的兴趣放弃了美国韦斯利好学院的奖学金。也可以在饱经忧患之时,把世态炎凉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后来,她更是在百岁之时感慨道:“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细细读完这本书,会发现他们这一家人真的是朴素单纯,如兰芷,如清水,不为浮尘所动,只求内心安然。

  书的最后,她慨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总是很轻易地就失散了,但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记录下永恒的回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世间除她之外,大概再无人能担此盛誉。三毛曾问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杨绛正是用毕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远方并不远,只要我们仨相聚相守,远方就在脚下。”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2

  想看了很久的一本书,终于看完了。读着别人的故事,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很佩服他们的学识。或者说,感到羞愧。不论是出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是整个社会氛围的变化,我们对于自我知识的要求好像变得很低。读个研读个博仿佛就成为了天之骄子,但是实实在在做学问的又有几个。说实话并不觉得一些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的老师值得佩服。这也提醒了我自己还欠缺很多很多。

  同时佩服他们淡然的人生态度。最近接触的毕业生很多很多,有钱的没钱的,找到工作的没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没考上研的,都有。也听到过很多次“毕业了好难啊”这样的话。其实,一辈子一帆风顺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个人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或鲜有人知的枷锁,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处世不惊。我觉得淡然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它并不代表着不进取,而是清楚地知道这个社会是怎样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后的一种豁达。欣赏这对夫妻的名利观。

  感受还很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不会像童话故事:此次她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生会遇到很多波折或者说不幸,也会有很多的离别。相守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学会珍存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3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句话我见过无数次了,真的,数也数不清。大多数人都会问:“哪句话对你触动很大?”“哪本书最让你落泪?”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我想到很多书,很多作家。但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应该是我读过的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

  第一次读《我们仨》应该是高中时期十六七岁的年纪,那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失独家庭”的调查报告,或许是因为十六七岁本身就是一个极易敏感的年纪,那段时间就一直在脑子里面反复去想一个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对父母应该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然后就在这个期间读了《我们仨》,初读时整个人都笼罩在极大的悲伤之中,感觉人生为什么会如此残酷,让一个人在垂暮之年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儿和丈夫。

  第二次读《我们仨》是大学时期二十二岁,假期在家闲来无事,便又读了第二遍。脱离了那个敏感易感伤的年纪,在读时看到的已变成一个邻家老太太在给你讲述儿女情长,父女嬉闹,相濡以沫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园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文中有一句钱先生的话“嘿,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了。尘世间的相濡以沫,互相搀扶,即使再多的艰辛苦涩,也变得甜润。后来又有了女儿,一加一成了三。三口一家,在家里没有文学泰斗,也没有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有的只有三个人,你爱我,我也同样爱你的温暖。

  第三次读《我们仨》就是几天前了,因为这篇读后感,又重读了《我们仨》。与第二遍的阅读时间相差不远,但身份又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工作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新生命的诞生,亲人间的离别,还有一对对朋友走入婚姻的殿堂。这些阅历,让性格变得更加随和安静。就像是文中描写到的那种暖,不是盛夏七月的骄阳似火,而是冬日的寂静午后,静静的洒在身上,细碎,但入人心。生活中的感动必定是一个个细碎而温暖小事的堆积,像是渴的时候的一杯水,像是你爱我时我刚好也在爱你。没有策马奔腾,也不应该是你死我活。在我看来,婚姻与家庭中最珍贵的回忆绝不应该是物质和形式上的,它应该很细碎,一餐一饭,一盏灯一杯茶......就像杨绛先生在书中的点滴回忆那样,每一件事都是极小的事儿,但恰是这些小事,才藏着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人生中的美好大概就是有一天我们终将失散,或者分手,全靠那些过往的回忆即可聊度余生......

  杨绛先生曾经翻译过兰德的一首诗,谨以此诗作为文章地结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准备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