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会员“ryvbv90”收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共6篇),供大家品鉴。
故事新编读后感范文大全 篇1
读完故事新编,我感觉鲁迅是一个颇有幽默感的人,他吧一些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变得更接近民众,故事新编读后感--孙亚非。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体现鲁迅幽默感的是奔月中,乌鸦的炸酱面,这一出现让我想起了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当灰太狼抓不到杨时,灰太狼哄她的老婆,说抓了青蛙,做清蒸蛙肉吃,没抓到羊,于是平底锅就扔过来了,而奔月中乌鸦的炸酱面是后羿射不到猎物,只收获了一只乌鸦而得到的回应是自然是老婆嫦娥的不满。后羿是有柔情,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说是后羿看到侧卧在床上的嫦娥,看着自己媳妇如此漂亮的眼睛眉毛,后羿不忍心让媳妇受苦,心一横,明天远途跋涉找了无,读到这里,我感动于后羿的柔情,侠骨中充满柔情,真好,先不讨论结果怎样,单是这份爱,就很重。但现实有时很残酷的,最终嫦娥是离开了后羿,很令人惋惜的一个结局。曾经看过一个广告,广告的好像是韩国的矿泉水,男生追求理想的爱情,女生追求现实的爱情,最终来个男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没能在一起,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孙亚非》。我不清楚自己的爱情观怎样,追求理想的爱情还是现实的爱情。但我很清楚的是,爱情不是绝对的理想化,也不是绝对的现实化,真正的爱情需以理想的爱情心经营现实的爱情,以爱情头脑用爱情手脚营造美满家庭。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铸剑了,铸剑这一神话故事传说是第一次听说,读过之后我很是害怕,也说不说上是特别害怕,就是可以说印象很深吧。眉间尺是一个心太软的复仇者,为父报仇,却一次次地错时集汇,而一个突然冒出的人,暂时叫他怪人吧,怪人果断地替他作决定,故事的结局是三人都头落于沸水中,在沸水中的那段描写挺让人佩服鲁迅的想象力的。
鲁迅肯定了解并收集了很多关于古代的神话故事,不然他不会运用这下神话故事如此自如。鲁迅曾建议民众看中国以外的书籍,现代人大多都曲解了,而我恰恰认为这只是由于那时那地那情况所决定的,并不能普及到今天,普及到全民。古代的东西鲁迅学精了,我们中文系的也要好好学。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2
《故事新编》是一本集合了多个经典故事的书籍,作者通过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和创新,让这些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贴近现代读者的生活。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和作者的智慧。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带给我们乐趣,启示我们的思考,甚至可以影响我们的人生。这本书中的故事有的是童话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传说故事,它们的主题各不相同,但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例如,《小红帽》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不要轻信陌生人,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也可以让成年人在阅读中回忆童年,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除了传统故事的改编,作者还在书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让故事更加接近现代读者的生活。例如,《灰姑娘》这个故事中,灰姑娘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而是一个有主见、有勇气的女孩,她不仅救了自己,还帮助了其他人。这种改编让故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也更加具有启示性。
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出色。插画师通过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为故事增添了生动的画面。例如,《小红帽》这个故事中,插图中的小红帽和大灰狼形象十分鲜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也可以让成年人在阅读中回忆童年,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故事的魅力是永恒的,它们可以跨越时空,让人们在不同的年代中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和思考。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和作者的智慧,也更加珍视了传统故事的价值。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3
故事新编读后感
--09媒体创意李若歆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其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宏大。虽然女娲补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绘中多了些许浪漫主义氛围,创造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而《奔月》《铸剑》虽然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着压抑的沉重感。《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付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宫,施展计策的描写,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也正因为这样获得了令人讶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不缺乏沉重感。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此类例子,在《故事新编》里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于题材采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这篇小说中,亦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这样的“油滑”之处。相对而言,后期的几篇中“油滑”之处较多。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13年,依然并无长进。”这就表明,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对自己“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一面,又有有意无意继续为之的一面。
一直运用了“油滑”的写法,正说明这一写法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有内在的根据,成了他创作心理整体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从大的方面讲,从问题的实质讲,这与鲁迅杂文中的讽刺艺术,包括某些被批判人物的内心独白(出以虚拟),漫画化的人物速写片断(主要以人物的语言表现)等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杂文与历史小说,在创作心理上有着某些相同的依据:主体有一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志张力,这种张力促使作家采用漫画化的手法,表现被批判对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批判现实的目的。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故事新编》,在这方面得到了强化和突出的表现,这可以看作一旦离开现实题材时,主体的创作心理中一直居于次要地位和潜伏状态的浪漫主义才情被有力地激扬了起来。其实,不论《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具体联想形式是哪种,它们都一无例外地是主体在长期的思维与写作中建立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定型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是鲁迅《故事新编》“油滑”问题在创作心理上的奥妙所在!将古今杂揉在一起,正是
鲁迅思维的宏观性与清醒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体现,又是鲁迅创作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或称之为鲁迅创作心理深层的动力定型。
实际上,不仅《故事新编》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而且鲁迅的整个文学生涯,都贯穿着一条浪漫主久线索,只是它起伏变化,行迹不定而已。
通过此书,对于鲁迅或多或少有了更多的认识,或许浅显,但却受益匪浅。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4
浅析《鲁迅新编》的儒道墨家思想
摘要:《故事新编》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众人的赞叹,全书收录8个故事,每个故事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或历史小故事作为基础,进行了续写或者改编,充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其中《采薇》、《非攻》、《起死》、《出关》涉及了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因而本论文将会对《故事新编》中的作者对待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态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儒家 道家 墨家 故事新编
鲁迅这8篇故事的创作前后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创作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的三十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军阀的统治和割据,各地区战乱连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鲁迅用犀利的笔和尖锐的思想批判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不堪和人们思想的混乱。在《在故事新编》中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思想的有《非攻》、《采薇》、《出关》和《起死》。
《采薇》写武王伐付,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鲁迅选择这段历史,着重地批判了一些小知识分子的消极抵抗的软弱和无力,展现了消极抵抗是没有用处的,最后只能像伯夷叔齐一样退无可退。《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出关》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以生动有趣的对话,彻底地宣告了“齐物论”的破产,证实虚无主义本身也终于只能落得一个虚无的下场。民族失败主义的思想在“九一八”以后相当泛滥,由于知识分子中的消抗、逃避斗争以至虚无主义应运而生。而《非攻》,描写了一位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正面的人物形象。文中的墨子代表着中下层的人民的利益,他为了“兼爱”“非攻”的理想不惜奔走相告,劝阻各国的大王避免战争,充分反映了鲁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这四篇故事中,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时刻渗透其中,作者也借助文章中的人物以及设置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他对这三家思想的态度。
一、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质疑和否定
儒家传统文化统治人们近千年,人们无时无刻不受着着这种文化的支配而不自知,而鲁迅却对这种传统的文化提出了质疑和否定,他试图挣脱历史上的儒家传统思维,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这个社会,其中《采薇》就是他否定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历来都把伯夷叔齐看做是“义”的标准,可是在鲁迅眼里,他们的义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状,也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只能 1
留下一个千古“美名”。细读小说不难发现他们的实质都是逃避。面对30年代的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逃避。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鲁迅,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不会做丝毫的妥协和退让。即使在绝望中,依然保持着战斗力,所以他对于伯夷和叔齐的一味逃避深恶痛绝。但大部分人却不像鲁迅这么认为,毕竟逃避是为了“忠”和“义”,为了大义,是应该被提倡的。在小说中鲁迅贯注了自己新的生命价值标准,他用怀疑否定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历史人物,他又一次向封建思想体系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发起了挑战,他重新审视了被封建社会经典了的人物——伯夷和叔齐,并作出了自己新的价值评判。
在作品中,伯夷和叔齐有三次“逃走”。第一次的“逃走”,是因为“孝”,一个是为了遵父命,另一个是为遵长幼有序,于是他们双双逃走了,他们是国家的继承者,对人民、对社会都有着责任和义务,然而为了一点点虚名,他们弃先王之业而不顾,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称得上让人尊敬呢?第二次的“逃走”,是为了反对“以臣弑君”的周武王,是为了忠于先朝,他们不管前朝是怎样的民不聊生,他们甚至“不食周粟”用以作为一种反抗,然而他们还是失败了,最后一次的“逃走”是他们的死,伯夷和叔齐双双饿死在了首阳山,他们这次是彻底的“逃走”了,两眼一闭,世上的不忠不孝都与他们无关。死是他们一直选择逃避的必然结果,他们一味的逃避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勇士,是不会这么轻易的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的,因为对于国家和百姓他们有着一份责任,归隐式的苟活是一种逃避的借口,是一种耻辱,这是鲁迅所不耻的。他宁愿选择在危险与艰难中搏斗和抗争。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领军人物和新的价值评判,伯夷和叔齐式的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再不能作为一种完全肯定的、值得提倡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了,因为这个时代需要像鲁迅一样的人,也只有他们能担负的起这个民族的兴衰。
二、对道家思想的态度:反对无为而治
较之鲁迅对儒家的态度,他对道家文化的否定就明显的多,《新编》中的《起死》和《出关》两篇文章就可以看出鲁迅对道家的态度,《出关》是关于老子对思想的出路的阐释,而《起死》则着眼于庄子哲学的困惑,鲁迅对于道家的否定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他反对道家的“无为而治”,拒绝现实社会,换来自己的独立自由,鲁迅针对道家思想和行动的矛盾,批评老庄思想、重新评判道家的价值。
《出关》是以老子西出函谷关为基本内容,分成四个自然段写,前两自然段写了孔子两次向老子问学,为后两段老子的出关奠定了基础,解释老子为什么要出关,老子出关实际是为了“避祸”。老子柔弱无能,因为孔子参透了他的学问的玄机,怕孔子不肯认他为师,于是溜之大吉。《出关》的后两段,进一步深化
了主题,老子出关,“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于是,无奈的被抓到关上,被迫讲学,被迫编讲义,其中关令尹让老子作书这一段,鲁迅用尽笔法将它大加渲染,发挥合理的想象,用高超的讽刺笔法,描绘出老子任人摆布,到处碰壁的狼狈相。老子出关的根本原因源于这个社会,老子根本就不适应这个荒诞的社会。他的古典情操和礼仪风范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这个利欲熏心,充满私欲的社会,老子的言行显得那么滑稽和可笑,而在这个社会,如果老子不改变自己,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到最后也只能出关了。
在《出关》中,老子的形象较之在典籍中还比较贴切,这表明,鲁迅对老子的价值是否无意义还没有作出断语,但在《起死》中,鲁迅批评老子思想时所表现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却消失了,庄子,这个道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被彻底漫画化了。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庄子一般被看成是“超世脱俗”的大思想家,郭沫若更把他看成体现五四精神的“个性解放”的象征,但鲁迅却对庄子思想的积极方面视而不见,鲁迅笔下的庄子只是个被功利化、被世俗利用的思想形象而已,而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化形象。《起死》中的庄子,出场不凡,神情潇洒,态度超然,哲思深远,在道路上遇到骸骨,突发奇想,想解生死之谜,于是,古老的鬼魂复活了,但被复活的汉子不但不感激老子的救生,反而纠缠着要衣服和包裹,面对执拗的汉子,清高的哲学立刻显现出它的无用。方才还很灵光的招魂术,现在却毫无作用,无奈的庄子只能请巡警解围。从庄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当观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庄子的哲学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毫无用处,起死的狼狈遭遇,报复了迂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真实碰撞,使庄子在《新编》的故事中,无法面对现实的逻辑,最后只能向统治者的强权求救,宣布了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面前的彻底破产。“起死”实际是普通灵魂的起死,死而复生面临的是连一件衣服都没有,庄子碰到他相当于“秀才遇到兵”,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一个是满口“齐生死”、“无是非”的玄学学者,这正是现实与观念的冲突。
三、对墨家的态度:赞扬与支持
鲁迅对道家的拒绝和否定是明显的,他通过《出关》和《起死》的写作来清理老子和庄子的价值,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否定,进而确立一种新的思想,同时也跟道家的关系做个了断。与对道家的拒绝不同的是,鲁迅对墨家有着由衷的热爱和推崇,这点从《非攻》中就可以看出,鲁迅小说《非攻》描写的是战国时代墨子阻止楚攻宋的故事。为了阻止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贫困的宋国,墨子不远千里,穿着破草鞋,带着窝窝头,亲自去楚国,拜见为楚国造云梯的公输班和一心发兵攻宋的楚王。经过艰苦努力,说服了他们,将一场不义之仗扼杀在摇篮里。鲁迅的《非攻》,成功的刻画了墨子的侠义精神,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在墨子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
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的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墨子的思想从另一面反映出鲁迅所遵循的精神,鲁迅不喜欢战争,他见不得百姓生活在战乱中,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他希望在这个时代站出像墨子这样的人,能够为民请命,扶危济贫,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斗者,感受着这个民族所受的欺辱与凋零,却永远不会对侵略者低头。在鲁迅看来,世界正是由像墨子这样的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老实人、“愚人”、“傻人”所铸就的,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非攻》中的墨子是鲁迅提倡的“中国的脊梁”,但这种中国的脊梁的境遇如何,鲁迅似乎缺乏信心,阻止了战争的墨子并没有受到英雄般的待遇,反而受到宋的募捐队的勒索,陷入无名的困境。这不得不说是这个冷漠的社会造成的,联想到鲁迅生活的时代,英雄不受优待反遭遗弃和陷害的也比比皆是。鲁迅从历史的角度,着重描写出个体在这个时代的深刻的孤独感,在对个人的深刻体验中清醒的认识了人的孤独本质,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一种可以带领人们通往新道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独立意识,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鲁迅走的却是那么义无反顾。
结语:鲁迅之承担墨家价值,倾心于墨家伦理,赞赏“夏道”,与其历史观的变化和接近中国共产主义者不无关系。王瑶先生说过,鲁迅笔下的大禹和墨翟是劳动人民的形象,具有劳动者的特征和优点。鲁迅扬弃早期思想中“精神界战士”的理念,转而从历史上的英雄和现实中的志士那里塑造其“中国的脊梁”的理想,与其对于现实的中国革命的感触是分不开的。《故事新编》出现作为批判“国民劣根性”主题之正题的所谓“中国的脊梁”的墨家英雄,它表现了鲁迅寻求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的积极本质。《故事新编》中也体现了鲁迅对儒道墨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对三家的不同态度给予了我们国民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鲁迅,《故事新编》
鲁迅,《鲁迅杂文精编》
王杰,《鲁迅的文化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王瑶,《鲁迅作品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李怡主编,《鲁迅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故事新编 篇5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成书于鲁迅暮年,却拥有幽默从容的语言风格,鲁迅自述为“油滑”,是“游戏笔墨”。通过穿插性的丑角,杂以现代化的生活细节,造成了一种间离喜剧效果。然而在漫画化的手法之下,寓庄于谐才是本书的最大特色。细读几篇,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略显严肃的主题,感受到鲁迅在人生最后阶段“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复杂心态。关于文体鲁迅自认为“历史小说”,但准确的说是“历史的小说”,鲁迅先生不是把死人写得更死,而是着重对人物精神心理的把握,不少已经被“盖棺定论”,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又有了新的活力。只取一点,随意点染的写法将写作的灵活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不再是忠义节气的化身,反倒是不知与时俱进的典型。他们坚持的忠义背后不过是虚伪,在昏庸的殷纣王统治时期没能效比干谏殷纣只知在养老堂里颐养天年,练练太极拳什么的。殷商灭亡之后又“义愤填膺”地拦住周王的马宣扬忠义,指责他们没有臣子的仁义。我甚至怀疑这“义愤”的直接原因是养老堂的饼在越变越小。无论他们如何自命清高,总是逃不掉生活的难题。所以不去华山的理由是对归马于华山之阳和华山大王小穷奇的畏惧,选择首阳山的原因是既不高也不深,还有薇。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那套奇特的价值体系自欺欺人,逃避现实,这就反映了中国人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的国民劣根性。采薇而食,却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连这薇也是周朝的,只好饿死于首阳山。忠义与骨气大概不应如此吧
《出关》前一部分孔子研习六经,遍谒诸侯,可是却四处碰壁。老子用自然之道为孔子解答疑惑,尽心尽力地教训孔子,老子的学说给了孔子极大的震撼,这时老子是欣赏孔子的,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说的太多了,不符合他无为的一贯形象。三月之后,孔子悟道,老子却不大高兴,不得不归去。原因是他怕逢蒙杀羿这样的悲剧重演,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出了孔子隐藏在谦虚礼待背后的嫉妒与轻视,孔子城府极深,心思阴险,他也承认自己开头常常看错人。他自嘲的笑了,知道虽然儒道同源,但形制不同,孔子必将传扬属于他自己的新的学说,他们的理论将会争夺受众,孔子会在背后叫他老头子,会耍花样。
老子与孔子形象是复杂的。老子信奉无为而无不为,想无不为,于是只好无为。心态是十分消极悲观甚至有些荒谬的,因此受到关尹喜等世俗人物的嘲笑,鲁迅当然是不赞同这样的无为思想的。一连四处的呆木头似的情状的描写,颓唐的神情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处处透着孤独与苍凉的沉寂老人。鲁迅虽然随后在出关的关一文中直接否认了所谓的自况说,但是一个作家的写作难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他此时的心态当是十分复杂的。晚年的鲁迅已不复年青时代的豪情壮志,像老子一样对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对社会人际关系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主观上仍然想保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对于社会本质的认识让他不自觉地还是通过自己的描写让读者自然地对老子生出一种同情的感情。老子认识到了自己的路是走流沙的,孔子的路是走朝堂的,一个注定处江湖之远,一个注定居庙堂之高,虽然儒家思想源于道家。但目的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当初相遇相知不过是因为孔子在走朝堂的路上陷入困顿,在老子那里寻求精神的慰藉,现在孔子懂得了“化于人”的道理自然要汲汲于重新走上“化人”道路的。孔子学会了知识就提防恩师,外恭内倨,当然是为人所不齿。老子教会了知识却要被猜疑,就和拯救了宋国却被宋国百姓抛弃的墨子一样。但从客观角度讲,孔子是勤奋的,三个月不出门在想着老子传授的道理,终于顿悟,开创脱胎于道教却为自己所用的新教。纵然孔子最终逼走了老子。孔胜老败乃是历史必然。孔子以柔进取,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是鲁迅想要发扬的人格,也是符合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理想要求的。但这时的鲁迅不是呐喊时期的鲁迅了。孔子是主流社会的信仰,但出关的老子却有一种殉道者的圣洁之美,外面不但没有盐连水也是缺乏,又是尼采梭罗式的孤独者。
出函谷关时,老子想爬城,用尽了哲学的脑筋也没有想出来,表现了鲁迅对道家空想不作为的批判与讽刺。鲁迅不赞同道家的静柔思想,觉得这是失去国民性的表现。在关口上对关尹喜等人要求讲演著书的要求不得不敷衍表现出老子对世俗人的无奈敷衍。官僚们的形象是庸俗而虚伪的,想要极力装出一付尊重知识分子的样子,实际上小吏们只为了面子耐着性子听着讲演,签子手们转眼就查探老子的青牛上有无财物,关尹喜对老子所持的无不为只好无为的行事态度实际上持一种嘲讽态度。辛辛苦苦求来的道德经的真正价值也不过是和大豆饽饽放在一起罢了,充满讽刺意味。小书记在提拔老作家与提拔新作家的宗旨之间自由切换也是对当时文坛出版界不正之风的讽喻,一个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被出版社巧妙地压榨。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儒家犹如粮店,道家犹如药店,佛家犹如杂货店。”它们们只是功能不同,账房先生也在末尾说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官的隐士还是多的很。鲁迅是五四中打倒孔家店的得力干将,但他在本篇中对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干精神是赞同的,对其逢蒙式的卑鄙行径是不齿的,对老子总体上是批判的却又流露出同情来。
总的来讲,《采薇》和《出关》表现了古人某些极微妙的心态,有所寄寓或有所讽喻,体现出鲁迅对世情的深刻洞察,由于多义性它们甚至带有“复调小说”的若干特点。
参考资料:
1、《<故事新编>散论》王瑶
2、《<出关>的关》鲁迅
3、《<故事新编>序言》鲁迅
故事新编 篇6
《“故事新编”之创新作文》教案
和淑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新编”的概念。
2、掌握“故事新编”作文的特点。
3、掌握“故事新编”的方法,能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创作、构思作文。
4、明确“故事新编”写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故事新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创作、构思作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导入。
二、新授:
(一)、教师读作文《赤兔之死》,学生边听边思考并在听后进行讨论:这篇作文获得满分的原因是什么?
1、师读文《赤兔之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作文获得满分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学生看《赤兔之死》文本资料,分小组讨论:这篇作文获得满分的原因是什么?
3、汇报
4、师总结:这篇文章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故事新编”的表现形式,用此形式使文章大大出彩。
(二)引导得出 :故事新编作文概念。
1、引导、明确概念:“故事新编”就是在写作时把文学名著、历史故事、成语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事物、故事情节等进行改编,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环境的转换进行再创作,写出新故事,以此表达一种新的思想或主题的短篇小说。
2、以北大博导钱理群教授的话加深理解。
钱理群:所谓“新编”,就是重新编写、改写,某种程度上这是和古人的一次对话,一次相遇,既然是重写,是重新相遇,就要在古代神话、传说、典籍里注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注入个人生活体验。
(三)故事新编的形式特点(板书)新,编。
新:抛弃俗套,创造新奇,旧瓶装新酒。
编:以原故事中的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环境的转换,对故事进行再创作,以收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四)故事新编的构思方法有哪些?
明确:
(1)情节变形。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增加情节,或改变情节,或保留一部分情节后再按需要设计其他的情节。如《南郭先生不要走》就续写了《滥竽充数》这个寓言。
(2)时间变形。就是改变原有故事发生的时间,或提前,或推后,设想故事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孟母三迁的千古佳话,放在现在可以说是推动“择校风”,助长了“应试教育”,不利于教育平等和教育创新。
(3)空间变形。就是把已有故事的人物放在其他的空间,或从事其他工作,想象会有什么新的结果。我们刚才看到的《八戒当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角色变形。就是不改变故事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而变化故事的人物,或增或减或变,续写变换角色后的故事,阐述新的内涵。风靡全国的《赤兔之死》就属于这类文章。
(五)“故事新编”写作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熟悉“故事”,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2、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新编,即写出新意,或者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新的旨意.3、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等庄重严肃的大事不能采用此种形式加以表现
.(六)课堂练习:
1、构思: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从下列六个问题中任选一个文题进行构思,并交流主要内容。
学生作文参考题目:(1)、龟兔的第N次赛跑(2)、新狐假虎威
(3)、新揠苗助长
(4)、孔乙己、范进、闰土、诸葛亮、方仲永高考记(5)、唐僧做官
2、学生作文展示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题目及要求:
1、用“故事新编”这种新的作文形式编写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
2、读鲁迅先生在1922年~1935年间写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八篇短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五、板书
“故事新编”之创新作文
1.“故事新编”作文概念 2.“故事新编”作文特点
3.“故事新编” 作文方法:(1)情节变形
(2)时间变形
(3)空间变形
(4)角色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