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国家宝藏观后感

时间:2023-05-22 09:42:33 观后感

  【前言】本文是网友“tuiyeanhao”整理的【精】国家宝藏观后感(共3篇),供大家参考。

【精】国家宝藏观后感

【精】国家宝藏观后感共5则 篇1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国家的宝藏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1

  漫漫历史长河,悠悠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是,对这些“自家”的“宝贝”,我们却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看到博物馆的那些文物,往往也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故事却是不求甚解。而更多的却是对这些文物毫无兴趣的同胞,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看上去也不好看,有什么好看的。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也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看了一集半,听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文物”这个载体传到现在,两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可能是转瞬之间,对人类来说,却足以显示人类的渺小。而一件东西,却能跨越了2000年的历史长河,经历战乱、经历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为国家喉舌,中央台的这类文化节目还是很有质量保障的,绝对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众的关注,引起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2

  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书,总是津津有味。这不,最近出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国家宝藏》,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国家宝藏》主要介绍在中华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人们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艺术瑰宝。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两件文物——曾侯乙编钟和云梦秦简。

  曾侯乙编钟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在《国家宝藏》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一个小小的编钟,可以敲出两个不同的音,互不干扰,和谐共处。这不就像曾国和楚国吗?在相邻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与文化。”这种相处模式,不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心愿吗?邻里和睦,和谐相处。

  云梦秦简则是由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小官吏一条条书写累积而成,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竹简里主要记载了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都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今,已有一万多云梦秦简出土。看完不由让我感慨,从古至今,都是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创造出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因为《国家宝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它们不是死寂沉闷的,而是鲜活的。只有我们用心聆听,走进文物中,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3

  最近央视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综艺,就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两期,感受颇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颜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曾侯乙编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还有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的助阵,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精彩演绎,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即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高大上、有文化、有的节目。看节目看的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古人的智慧而折服,为那些文物而感叹,也为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感动。

  其中,我还非常喜欢第二期中的一段话:当一个伟大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很多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历史上,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因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而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伟大的人。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人,不被人所知,也在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们能说他们不伟大吗?

  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这个时代一定会很伟大。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对历史、对文物、对每一份工作、对每一个职业都带有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好的每一件事。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4

  近日,闲暇时观看了《国家宝藏》这一栏目,明星守护人和文博人员共同讲述、倾情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国宝的绝好机会,听着文物考古人员讲述挖掘文物的过程、文物的价值以及文物的影响力,都深深触动着我。

  云梦睡虎地秦简,共1155枚,墨书秦隶,4万多字。主持人撒贝宁是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守护人,现场,撒贝宁变身为秦朝基层法官“喜”,为大家上演了一出“秦朝版《今日说法》”,用独特的方式科普了一次秦朝法律,场面十分有趣。“喜”在那时只是一个基层官吏,他一生都在抄写秦代的法律规定、自己的工作内容。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更加承载古人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职责,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将本职工作做好。

  张国立说:“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认为,这就已经表示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努力研发、改进工作,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做着贡献。作为一名普通的高速职工,也许我们的工作没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那么伟大,但同样,我们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那么我们便是为这个大时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5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6

  12月17日晚,央视《国家宝藏》播出河南博物院专题。河南博物院三大镇院之宝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惊艳亮相,蔡国庆父子、雷佳音、刘涛分别担当护宝人,演绎国宝前世传奇。

  其中,雷佳音演技爆棚,得到网友广泛赞誉。

  但是,真正引起网友共鸣的是云纹铜禁的今生故事。这个强国梦故事让张国立和雷佳音也为之震撼。

  为何2000多年前的“云纹铜禁”和强国梦产生关联?中国航发高级工程师吴庆辉作为这件国宝的今生故事讲述人给出了答案: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的神秘基因就藏在云纹铜禁中。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使用的熔模铸造,就是向中国古老的失蜡法学来的。

  他说:“中国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这些话燃爆全场,自豪感油然而生,网友也纷纷评论:太震撼!

《国家宝藏》述说国宝历史、传承中华文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我们掌握扎实、丰富的知识。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7

《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既了解了历史,又了解了文化。结合明星守护人推荐和影视表演还原了当时文物诞生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诞生的不易和难得。

《千里江山图》是宋徽宗时期的王希孟所作,宋徽宗赵佶欣赏十八岁的王希孟的画作,王希孟用青金石,赭石,孔雀石,砗磲等宝石作画五次才做出这幅千年不褪色的传世画卷。把石头变成作画用的粉末工序繁杂,原材料寥寥可数。技艺之精湛,材料之难得,为这幅传世名画增添一丝神秘色彩。

《各种釉彩大瓶》又名瓷母,十七种釉彩都集中在一个瓶子上,包括珐琅彩,青花等,纹饰精美,烧制过程复杂,难度很高。温度很难把控。成功烧制率%,守护人王凯演技精湛,志愿者张珄解说全面完整。

《石鼓》上面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文字把中国人连接在一起。梁家辉守护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忘记国家的文字。还有守护国宝的梁家,梁家保护石鼓南迁和亲人分离,多年之后才得以相见。

国家的宝藏观后感8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

《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据悉,九家博物馆馆长将组成“国宝守护联盟”,亲笔签名的99套9张签名纪念门票套装将送给幸运的热心观众。这组套票堪称“绝版”,早已全部启用电子门票的南京博物院专程为《国家宝藏》重制纸质门票,一周前新馆刚刚开放的湖南省博物馆为《国家宝藏》提前印制了新馆门票,节目以满满的诚意为观众准备了这份特别的礼物。其实“签名套票”只是一个符号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进博物馆。

  除此之外,伴随《国家宝藏》的正式启动,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主题互动将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在体验和交互的润物无声中建立情感的链接和时代的共鸣,让博物馆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传统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巡视员罗静说:“《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精】国家宝藏观后感 篇2

  最近看了电影《国家宝藏》,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位历史学家和一群寻宝者一起寻找国家宝藏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最终他们成功地找到了宝藏。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电影中的历史学家非常热爱历史,他不仅了解历史的背景和事件,还了解历史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他不仅会研究历史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还会研究历史文物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这让我感受到了历史学家对历史文物的热爱和专业精神。

  电影中的寻宝者也非常了不起。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极高的智商和勇气,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在寻宝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找到了宝藏。这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除了历史学家和寻宝者,电影中的历史文物也非常精彩。这些历史文物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非常精美的历史文物,比如中国的青铜器、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凯旋门等等。这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多样性。

  总之,这部电影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历史,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也一定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宝藏个人观后感1000字材料 篇3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7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1

  最近,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它经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去保护文物,弘扬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通体鎏金,全身九处铭文,共计六十五个字,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宫灯的整体形象为左手持灯,右手挡风的汉宫侍女,正如蒋雯丽所说“你望着她的眼睛,仿佛真的能够一眼穿越千年”。在《国家宝藏》中,国宝守护人蒋雯丽以灯灵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西汉初期窦太后赠长信宫灯警告刘胜,语重心长的讲述了天子之道。一盏宫灯,凝聚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一位佳人,让我们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

  接下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外展专家杨阳先生讲述了长信宫灯的今生故事。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第一次举办长信宫灯参展,此后长信宫灯等国宝文物多次出国展览,为我国文物交流事业奠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还登上了美国杂志封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后访华,他们对长信宫灯都情有独钟,基辛格还说:“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了不起!”

  经过观看《国家宝藏》,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保护国家宝藏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有义务将文物传承和延续下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从商周青铜到秦砖汉瓦,从古代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圆明园到故宫......中国礼貌一向领先于全世界。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劲,我相信只要我们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必须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繁盛的中国!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2

  这个星期天我领略了大国风范,真正了解了华夏文明。具体从何说起?那就从这档综艺节目的开头讲起,开头就是雄壮浑厚的音乐,宛若几千名战士在边疆擂鼓一般,震撼人心。这期讲述的是九个国宝的诞生,每个馆的竞选都异常激烈,群雄逐鹿,不知花落谁家?

  随着节目一路往下播放着,一本朴素的几乎不加修饰的书却吸引了我的目光。他看着是那么的不起眼,可是封面上那几个苍遒有力的字,却让我不禁紧盯屏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我立刻端正姿势,用心地记着关于它的前世故事:是建国工程孙膑与乱臣贼子庞涓的斗争,是看似忠诚却暗地里背弃主子的阿离,是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的那么一丝不甘。看完了前世故事后,我还是意犹未尽,已经被孙膑前所未有的智慧和识人的精准所折服。这两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初稿,可谓是非常珍惜。

  我一向不怎么想看世界名著,可了解完它的今生故事,我却想好好深入了解一下《孙膑兵法》。这是为何?因为这本书,在外国友人看来是必不可少的绝世佳作。他在外屋国每个书店都能买到,可谓是老少皆知。在记者对外国人的采访中,有一个和蔼的老爷爷,让我记忆深刻,他不仅中文说得一口流利,而且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比中国人还要了解透彻。除此之外,他还品读了一番《中庸》以及其他中国古典古籍。他不仅把这个作为一项兴趣爱好,而且还通过翻译这两本书发家致富了,这不禁让我佩服不已。

  另连外国人都对我们中国文化如此热情,作为炎黄子孙,我更应该好好守护这两本书的初稿,并了解这两本书的文化,把它发扬光大。不得不说,看了《国家宝藏》后我收获了很多,既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又从心里想发愤图强传扬中国文化。

  那么,如果你也对这个节目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守护国宝吧。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3

  说到综艺节目,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说到文物类节目,又有人会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但是能把综艺和文物融合起来的节目却是少之又少。《国家宝藏》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

《国家宝藏》每一集都介绍一个博物馆,由博物馆选出三件文物,介绍它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节目组会请明星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文物前世的传奇,而今生故事则会请专业人员进行介绍。

  节目中反复强调“让国宝活起来”想来有点可笑。中国一向以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著称,而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了解祖国的文化呢?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文化实力而是文化潜力,只能称之为素材,只有将这些浩如烟海的素材做出心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故事,这些潜力才能转变为实力。历史上的忍者文化放在中国估计连忍着列传都做不了,但日本却将其做的家喻户晓,变成了日本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美国亦是如此,作为一个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相对而言文化本应该比较贫瘠,但是创造力却使他们的文化大放光彩。

  中国文化现在也许欠缺的就是创造性的传输模式。如今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是什么?有人会说是网络小说。专门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英文网域仅凭几十本网络小说,流量推到世界1200名,日均点击量200多万。近年来一些国人鄙夷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却火遍了欧美,知名度不知比那些正统文化电影高出多少。激烈的竞争现状强迫这些作者必须做出各种创新。的确,部分小说可能是粗制滥造的,文笔也比较拙劣,但具有创新性,而这创新性正是文化魅力的源泉。这些网络小说让人诟病的地方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并取得成功的结果却是不可否定的。多少人却对此嗤之以鼻。

  在《国家宝藏》中也是如此。面对古文古画《洛神赋》,很多人也许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但是通过两首小诗一段表演,洛神之美,子建之痴,长康之才却能深深地印在观众心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不去讲苛赋劳役等人们看惯听厌的东西,而是举出那些在当时甚至放到现在都很超前的法条……这些充满创造力的表达使古老的国宝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真正的使国宝“活了起来”。

  而今生故事无不是向现代化国际化靠拢。云文铜禁的失蜡法与现代的发动机叶片的熔模铸造法原理相同,皿方罍提到了3D打印技术,坤舆万国图提到了VR,AR技术……节目组想方设法把古老的国宝和现代高新技术、文化结合,降低了认知门槛,便于理解,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国宝的距离。只有当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了解研究他们,并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国宝才算真正的“活了起来”,国宝才能永远年轻,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才算真正年轻,同时这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不是文化贫瘠,而是缺乏让博大精深的文化深入人心的创新形式。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4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我国历史序幕拉开,中间经历了无数王朝更迭。时代变迁,一转眼,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灭亡,封建社会自此烟消云散,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我们想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人的智慧,只能从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寻些许。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国家宝藏》。其间的内容很快让我着迷。这个节目就让我打开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门。

  中国九大博物馆强强联手,邀请了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为我们带来国宝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细细观赏《千里江山图》中,它不仅诉说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体现了少年王希孟的惊人画技。透过壁画《阙楼仪仗图》,它能带我们一览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见证了丝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爱情的体现。

  我最喜欢的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当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梦中遇见洛水女神宓妃,心生爱慕。但船身一抖,美梦破碎。曹植文兴大发,写就千古名篇《洛神赋》。百年后,东晋一代画圣顾恺之,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这一凄婉绝伦的爱情故事。画中人物鲜活,跃然纸上。但是因为顾恺之已没有真迹传世,此乃“下真迹一等”。曹植与洛水女神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终要分开,更是成为遗憾。一曲《仙才叹》流露出两人的难过与不舍,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灵。“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

  而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大火。当然,是跟着它的仇人吴王夫差矛一起火的。据说这两位在博物馆里还想打一场呢!越王勾践剑现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身为君王剑的它,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勾践剑在节目前世传奇中是作为勾践嫁女的礼品送到楚国去的。它历经两千四百年,依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更是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剑”。

  而乾隆帝更是在节目播出后受到万众瞩目,因为这位皇帝“农家乐”的一面暴露在了阳光之下。他命令景德镇的工匠们做一个精致的瓷瓶,集历代瓷器之大成,用了十几种方法烧制,但是成功率实在少得可怜,也就%。但是奇迹出现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各种釉彩大瓶”横空出世了!古人的手艺与智慧是惊人的,一点也不输给当代。他是一个爱艺术的皇帝,但这明显不符合他们家族的基因。比如雍正帝时期的瓷器都是素雅的,他偏偏要用大红大紫等艳色,这才会被吐槽“农家乐”。

  看《国家宝藏》,我学习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我们从这一件件华丽而庄重、简朴而不失尊贵的文物中,窥探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冰山一角。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长河一直滔滔不绝,从未干涸。它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古文化已经消失,唯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流传至今!中国古文明的灿烂,值得我们骄傲!千年国宝,一骑绝尘!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5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据悉,九家博物馆馆长将组成“国宝守护联盟”,亲笔签名的99套9张签名纪念门票套装将送给幸运的热心观众。这组套票堪称“绝版”,早已全部启用电子门票的南京博物院专程为《国家宝藏》重制纸质门票,一周前新馆刚刚开放的湖南省博物馆为《国家宝藏》提前印制了新馆门票,节目以满满的诚意为观众准备了这份特别的礼物。其实“签名套票”只是一个符号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进博物馆。

  除此之外,伴随《国家宝藏》的正式启动,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主题互动将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在体验和交互的润物无声中建立情感的链接和时代的共鸣,让博物馆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传统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巡视员罗静说:“《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6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理由。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7

《国家宝藏是一类的文博探索类的题材,主旨主要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去,传下去。而它的阵容主要是主讲人张国立001号讲解人(类似主持)、九大馆长(故宫、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看到辽宁还有点小亲切)博物馆),及请的明星类人物。不瞒大家说,本人基本上仅仅去过恐龙博物馆,惭愧,惭愧。自身的知识受限,对于博物馆来说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储备不够,恐有沽名钓誉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而看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之后发现,在下简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画卷、书法等,光是一项就足以让人研究数十载。实在感到羞愧。

  27件国宝共赏,27位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演译国宝的前世今生(是真的进行表演啊喂)。(这样的形式其实倒是让我想起了哑舍那本书)每期有三个国宝进行讲解,由三件选一件,CCTV《国家宝藏》官方微博进行投票。

  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每一个国宝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代入点,解读它的生命密码,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对于人员的选择上则是李晨这一类的演员,保证了表演的可观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舞台的效果也是极为用心将用3D效果完全呈现了出来,当时的铺陈摆设,及气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笔。

  2、讲解细致、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讲解人独自解说,而加入了张国立老师和李晨作为代表,以大众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问,这样保证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以这第一幅《千里江山图》为例,首先李晨寻问了它的制作过程,而这位冯海涛老师,他事先自己还原了它的画法,来进行的讲解(以VCR作为辅助)。再有当我看到这幅青绿山水画时,我在画中却看到最后一层是蓝,故而有此问,不是蓝吗?哪来的青?没想到刚想出来,张国立老师就问了起来,原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时的第一个感觉,震撼。简直不要再亲民了。让我们知道这幅画的珍贵之处在哪里,经千年而不变色来自于宝石颜料,“上等的材料都用来画画,中等的才用来吃”这也是没谁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在后面,还专门请了仇庆年来实操这些颜料的来源及制作工艺。匠人之心。在最后时仇庆年表达了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不光是传承问题,还有资源的稀缺。原来在我们世界中还有这样的一群匠人,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中只有明星、只会关注他们,而对于我们国家的珍贵文化财富却视而不见。(看了看自己手机里的微博,想把它卸了)。

  3、最后则是九位专家进行点评,更加权威,可以说是重重把关。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说“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连这点信仰都糊涂,那我们何以为人呢”我听了这翻话,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没有信仰,身边人也没有感觉到。我很郁闷,而这句话解读了一切,不管对错,原来我想听到的,就只是这个答案。这是来自于国家的自豪,更是属于我们的骄傲。想起了开场的张国立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我由衷的希望可以掀起一阵全民学习中华文化的浪潮,而我们面对传承,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