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堂》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3-11-16 15:01:35 观后感

《海洋天堂》观后感 篇1

  在片中,父爱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身患绝症的父亲从未期望孤独症的孩子能回报自己什么,他只是希望自己在离开之前能尽量地帮助儿子,争取让儿子过上尽可能幸福的生活。这里的父爱是辛劳沉重的,但也是细致绵密的。

  为了防止儿子走丢,父亲就连夜把儿子的所有衣服上都绣上儿子的血型、姓名等;为了在自己走后儿子能有感情寄托,便熬夜自制一块龟壳,拖着病重的身体在水中模仿海龟,并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儿子:“海龟的寿命呀,是最长的了,爸爸过几天啊,就要变成这只海龟了……”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容纳儿子的地方后,却发现儿子最喜欢的地方还是海洋馆,离开了海洋馆像鱼离开了水。“我们大福啊,就是一条鱼,投错了胎,成了人,所以患上了孤独症。”于是费尽心思教儿子自己坐车到海洋馆,在海洋馆擦玻璃、拖地。“这是100元,这是1元……”“这条路是丰收路……”“上东路到了,有没有人下车呀?……”“我下!……”这洋溢着父子之情的话语还在我心中回响,让我为之深深感动。

  在儿子生气时父亲让儿子狠狠地捶打自己、咬自己,并深情默默地抱住儿子,安慰着儿子;在教了无数次后儿子仍然无法学会拖地时,父亲虽然发了脾气,但是最后还是搂住儿子,安慰道:“没关系,我们慢慢来,慢慢来……”

  请相信并珍惜,爱的海洋是天堂。

《海洋天堂》观后感 篇2

  喜爱《海洋天堂》寂静而内敛的叙述方法,透着一股子沉积后的新鲜,这种风格从开端一贯继续到了影片完毕——用来体现自闭症这一沉重的社会论题是再适合可是的了。

  没有安插故意的煽情,一些我原认为会大举烘托以赚人眼泪的桥段被几个镜头悄然悄然地带过去了;没有借机违心肠巴结准则,究竟以我国眼下的人口数和自闭症的高发病率若仅凭体系就能把悉数安排得妥稳妥帖的显然是脱离实际;没有掐灭一切的希望,片中呈现的简直都是好人,没什么人为的乘人之危,总算不至于给主角原本已十分困顿的日子落井下石,而终究几分钟留给了观者的.更是暗夜下的火光,蕴出弱小却不容忽视的光辉。

  闭上眼,我的眼前闪过的依然是点点滴滴的普通小事——教孩子穿衣服、开门、煮鸡蛋、认钱币面额——再简略、家常可是,这般单纯,却这般挂心。许多琐碎的日子细节恰恰拼出了一个特别家庭的实在日子:尽管父亲很耐性、很尽力,尽管孩子很无辜、很纯真,但实际,一如它的本来面目,有着许多的不尽人意。所以咱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处可诉的痛苦孤单,是四处求救的茫然无助,是一份普通却又极端巨大的爱——如此坚韧如此容纳。正是这份真挚与诚实,让本片具有了令人动容的情感力气。

  在咱们身边,父亲的爱都是静静的,不像妈妈那样悉数能够从脸上看到,可是爸爸呢,在他的脸上我看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长这么大,仍是没对爸爸说过一句关怀的话,我也说不出口,或许有些关怀与祝愿不需求用言语来表达,只需互相能够感受到,爸爸就应能感受到的吧!

《海洋天堂》观后感 篇3

  6月14日晚,作为第十三届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和 “金爵奖”大热参赛片,由李连杰、文章等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在北京举行了首映礼,该片导演薛晓路、演员李连杰、文章、桂纶镁、咏梅出席了首映礼,除此之外,主办方还邀请到众多明星到现场捧场,释小龙、巩新亮、李静等明星相继出现在首映礼专门布置的“蓝地毯”上。该片将于6月18日在全国公映。

  而我,有幸受邀参加观看了这次首映。

  在简短的户外首映礼上,最别具一格的是用蓝地毯代替了红地毯。据介绍,这是因为电影《海洋天堂》的故事是在一家海洋馆中发生的,如同海洋般的蓝色地毯恰好呼应了电影中的情境。

  该片中,李连杰和文章饰演了一对患难的父子,文章所饰演的儿子患有孤独症,而李连杰饰演的父亲在身患绝症后一心想着为儿子寻找一个值得托付的家。这部电影是李连杰首次不演“打戏”只演“文戏”的作品。文章和李连杰的表演都让人耳目一新。功夫皇帝李连杰首次弃武从文,演绎一个平凡又伟大的父亲,无论对他还是对观众都是冒险。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地好。

  从总体上看,《海洋天堂》给人的感觉是温馨而动人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但是真挚的父子情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当中,令人十分感动。有媒体评论称,“在浮躁的社会中,《海洋天堂》留下一缕深思,让所有人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确实是一部真诚的电影。”

  对于我来说,由于作为李连杰壹基金专家义工的缘故,曾经和李连杰先生有过近距离的接触。银幕之外,他所流露出的真诚、善良,让我更加相信他作为这部影片的巨大支撑当之无愧。况且,更是由于他本人的好人缘和巨大号召力、影响力,让这部仅投资700万的小成本电影吸引来了超豪华的制作班底。有人说,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导演“名不见经传”以外,其他很多参与者大都是明星、大腕。一方面,彰显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在参与社会公益、树立社会形象方面的真诚作为,另一方面,也让这部影片涵具了更多专业水准。

  当然,作为外行,我们不好评价它的专业价值。但这部影片却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边缘、弱势群体的关注,让我们开始在公益的名义下,尝试让“孤独症”这样一个“小众”名词,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

  在首映式上,李连杰对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的家长,更是这部电影的素材原型田惠平说:“我做到了”。——他的意思是说,在这部电影开拍之初,李连杰曾经表示,将通过他本人的影响力让孤独症成为公众议题,让更多的人知道、关注孤独症。的确,如今,他做到了。

  撇开电影本身的专业价值不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从电影呈现的内容来看,文章所扮演的孤独症患者,更让我感慨万千。由于工作原因,我在五年前开始接触到孤独症,——包括这部电影中王大福的现实原型。对于孤独症有过很多感性印象,而影片中文章的表现,的确可以用“无痕迹表演”来形容。由此,或许已为人父的文章,已不仅仅是一个以青春大男孩示人的“偶像派”演员,而是让人以“实力派”刮目相看了。

  不过,无论是一部电影容量本身的局限性,还是电影本身的娱乐元素,都让我们对影片所呈现的孤独症了解甚微。当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仅仅让人知道孤独症就够了。但现实中,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处境、权益,很多孤独症患儿家庭的磨难,却又在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继续着。正如李连杰在影片中所言,对于长大成人的孤独症患者,孤独症培训学校嫌他大,福利院嫌他小,精神病院更不适合他,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能力照顾他,只能流落街头了。这又何尝不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怀及相关福利政策的现实拷问!而就在不久前,安徽就出现了有搬家公司专门上街“收留”无家可归的智障人群,作为廉价劳动力,为公司卖命。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我在思索中度过。走出影院,街上依然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一部电影传递出的信息已然远远超过银幕,甚至超过孤独症本身。在当今大和谐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心灵的和谐响应?用爱和真诚去们所生活的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或许更是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和光辉所在。

  回家的路上,我以“海洋天堂”为题琢磨了一首诗,以此献给李连杰、文章等所有为《海洋天堂》这部付出的爱心人士,献给影中王大福现实原型的伟大母亲田惠平女士以及所有孤独症患者及其亲人们,献给天下所有为儿女无怨无悔倾身付出的父母们——

  海涛波澜大写意,

  洋洒心情笑尘世。

  天空湛蓝水涟漪,

  堂望星空爱相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