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1
听写水平差强人意,那么识读水平又如何?我曾经用《新华字典》自测过自己的汉字识读水平。结果是更糟糕,比我自己估计的低许多。我随机翻开《新华字典》某一页,取该页第一个字识读。翻重复者不算重来,总共200次。结果是只有1/4的字是我掌握的。标准是能够读出全部正确发音、说出全部字义、搭配成2个词。其他3/4的字,不是读不准,就是不知多种发音;要不就是字的意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发现,大多数失分的字都是“认识”的,知道它的意思,甚至平时经常在用,却是读错发音。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三条:一是四声不准;二是前鼻音与后鼻音混淆;三是分不清是否卷舌音。自己的强项则是繁体字都认得并且写得出;异体字也基本掌握。究其造成强弱项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小时候学的是繁体字,而且当时还没有推广普通话,所以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可见小时候的语文学习关系到一辈子的汉语水平。成年以后再改就难了!
在自测中我对汉语汉字的复杂也是感叹不已。例如一音多字,一个“ying”的平声读音,竟有14个字与其对应;全部四声,共有43个字与“ying”对应!反之,一字多音,一个“和”字,共有6个读音,不仅可以在不同语句里读“he”的全部四个声部,还读“hu”(打麻将术语)和“huo”(和面,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唉!不下工夫还真学不好汉字,更不说听读说写全面掌握汉语了。难怪连曹可凡这样的资深电视主持人也要把《新华字典》随身带着随时查对了。
至于“提笔忘字”,一般怪罪于眼下的电脑打字,尤其是智能拼音法打字。这也许是正确的推理。但是我倒很少提笔忘字。我追究原因,一则是我平时造句作文多半是应用文、论说文,使用的词汇数量较小,范围比较狭窄,所以不容易忘记。如果写记述文,特别是描述较多的抒情散文就很可能“想得到、写不出”了。二则,我有爱读书和翻字典的好习惯。遇到提笔忘字就查。查多了、写多了,就不容易提笔忘字了。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2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国首档倍受欢迎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影响巨大。本丛书根据该节目编写而成,约请国内著名汉字专家、文化学者担任顾问,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官方词库中,选取易读错、易写错、易误解的常用字词陈列并辨析阐发,书中的汉字和讲解体现了中国文字象形、会意等造字法,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因子。
该书除释义之外,还注重延伸:“名家解读”部分由《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郦波、钱文忠、康震、蒙曼、张一清、孟蓬生探寻汉字前世今生;“辨析”部分分析字词易读错、易写错、易理解错的原因;“例句”部分大都摘自名家名篇;“字里字外”部分讲述词语背后的文化趣闻故事;“你知道吗”链接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趣味知识。文字是民族的文化基因,该书编写者想和读者一起领悟汉字之美,感受汉字之海的广阔与深邃。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3
xx年12月13日晚上,我去田阳县验中学观摩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
来观摩的学校很多,有实验小学、定律小学、三雷小学、田州镇中心小学、田绢小学、度立小学和隆平小学。到7点钟的时候,比赛开始了。首先是低年级组的比赛,现在上场的是实验小学,刚开始,实验小学还挺顺利的,可到了后面,实验小学还剩一二个人了,我不禁为她们捏一把汗。
低年级组的选手比完了之后,就到中年级组的选手比赛了。因为是四、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以都很厉害。她们这样不分上下地比着,我的心也就一直“怦怦”的跳着,心想:实验小学的姐姐们能不能赢呢?真希望他们不要输啊!比赛终于到了白热化程度,有很多学校的选手都相续被淘汰了。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心里又想:我们实验小学还剩三个人,而田州镇中心小学只剩一个人了,看来实验小学赢定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实验小学的姐姐们赢得了中年级组的比赛。后面还有高年级组的哥哥姐姐的比赛,可惜太晚了,我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通过观摩这次比赛,我明白了古人是多么伟大,他们造出了一个个字。就比如说“孝”这个字,它的结构是“老”在上,“子”在下,就说明儿女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时,我也很佩服能去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哥哥姐姐们。因为,平时妈妈三申五令地叫我复习。我却把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去找其它的小朋友玩,到了现在,我才后悔没有听妈妈的话。不过这不要紧,因为最重要的是我参加过了,而且我以后也不会光想着玩,还要多听妈妈的话。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复习,多听妈妈的话,争取以后被入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4
无意中看到中央频道有个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与多数其他选秀节目不同 ,颇有新意。参赛选手都是由各个中学派出来的初中生。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很吃惊,很多生僻的字有的我都没有听说过,他们竟然能够写出来,令人敬佩。
在现在的社会中,人们不是电脑就是手机,简单打几个字母整个词语都不用自己思考就出来了。取代以前的手写。甚至很多的中小学生也开始习惯于用手机电脑代替手写,有的还用电脑完成作业。对于中国的汉字甚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来说,这是个令人担忧的状况。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化宝藏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比如书法,绘画等等都需要我们把这些文化发扬光大需要我们保护我们的文化资产。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有益的节目来让我们参与其中,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德财富!
这半年,我看过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都令我十分震撼。这些和我们一样年纪的青少年,竟然写出这么多我见都没见过的字词真令我敬佩。
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年代,很少有人再去留意这些传承了许久的中国古典文学。也没有一些人有着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就连成人面对这些汉字也是束手无策。
而我每次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时,也总是碰到一些不会的字,也许有人会查字典想办法认识它,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对这些字不以为然。不认识几个字又不会影响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正主要理解就行。查字典既浪费了我看书的时间,又很麻烦。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可我的惰性总是会战胜我的理智。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就是有着积累的好习惯才成功的。例如说李时珍,他每天都会踏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来收集医学知识,记载在他自己写的一本书本草纲目里。正是因为他的积累,他才记入了中国的史册,永远地活在现代人的心中。
就名人也需积累,更别说我们小学生了。我们现在不应该再保持懒惰的性子,应该善于积累,积累的多了,自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一定是平常积累知识最多的,也有人为输找客观理由,其实都是错在积累罢了。
?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5
时针滴答、滴答地走到了八点,我打开电视,调到CCTV来观看每周五晚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天,播放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晋级半决赛的比赛,各位选手轮番上阵。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杭州外国语学院代表队的大师刘浥尘。在激烈的比赛中,刘浥尘的队友相继离场,但是他的对手还有7个,其中安徽代表队和广东代表队还剩3个人,只有湖南代表队和他一样,仅剩1人。
在如此大的差距下,面对7个学霸级的对手,刘浥尘神态自若、镇定自如,一点也没有因为孤军奋战而慌了阵脚。在答题的过程中,刘浥尘显得泰然自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如果遇到自己一下子就能想出来的题目,他就会做一个鬼脸,潇洒自如、准确无误地写出那些生字;如果面对一下子想不起来的字,他就会皱着眉头,手托着下巴,开始沉思,当他想出来时,额头上紧皱着的三字纹就会豁然开朗,他的脸上便露出笑容。最后,刘浥尘顶住压力,打败强敌,终于带领浙江杭州外国语学院代表队杀入了决赛。
通过这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到这些选手在场上的精彩表现,特别是刘浥尘,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想想我平时读书时,只看故事情节,并不在意难写的生僻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多数是一带而过,不会去查字典。我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以后,我要好好向他们学习,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无止境,知识永远也学不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吧!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6
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之战就在今天晚上,15名晋级的优秀选手纷纷进入听写大会的.现场。
由1号沈沁源开始写,他们写得非常好,连那些教授都夸他们厉害。可是,就在第一轮,一个叫钟天逸的男孩被淘汰了,因为他当时太紧张了,因为紧张而忘记“讪笑”的“讪”怎么写了,所以他写错了,真是可惜!
在接下来的几轮里,14名选手一轮比一轮精彩,又有几名选手被淘汰。
我最喜欢的选手是151号的刘浥尘。在他没有被淘汰之前大家都很看好他,一些比较特别的字他都写对了,比如:帆樯、铲刈、服庸、等。因为他小小的失误写错了个字,将“式微”的“式”写成“势”而被淘汰。大家对他的出局都感到非常遗憾!
最后只有两名选手了,她们分别是陆佳蕾和于加敏,她们两个人竞争非常激烈,陆佳蕾写对了“裂罅、跬步不离、海晏河清、逸飞”等,于加敏写对了“倚徙、提掖、秫桔、嗔目切齿”,两个人旗鼓相当,不相上下。陆佳蕾又写“鸡枞菌、秕糠、珉玉、婉娈”,于加敏又写了“伊犁河、锋镝、及笄、佯嗔”,在写“佯嗔”的时候把“嗔”写成了“瞋”,因而屈居亚军。于是冠军就是陆佳蕾的了,她不仅获得了冠军的奖杯,还获得了鲜花和更多的掌声。
观看了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更加懂得了汉字的重要性。中国文字的博学多彩,更加激励我要学好汉字、写好汉字,每个中国人都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7
今天又是星期五,是收看“汉字听写大会比赛”的日子,上下午各一场。只觉得自己变成一个幼儿园也没有毕业的门外汉了。看着那些英姿勃发的初中生,一个个身手不凡,场外由一百名成年组的成人组成的队伍,每个考题回答的正确率居然往往是百分之一、二、三、四、五;很多时候是百分之零。然而,这些面容稚嫩的青少年,却对答如流,书写出来的答案,我们则茫然不知,大呼“老天爷,这样的词汇他(她)们竟然能够写出来!真是了不起呀。”
晚上最后的冠军被河北省沧州第14中学获得。这位优胜者回答出来的仳离(pi li)以及健翮(jianhe),前者指夫妻离散,主要形容妻子被弃;后者则指矫健飞翔的翅膀。是我们万万想不到也根本不会不懂得的词汇。
这令人十分振奋非常惊叹。回想七十年前我们的语文学习,简直是不能望其项背,相差悬殊甚至于是十万八千里,真正是后生可畏。
也羡慕和钦佩这些年轻的后生们把祖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汉语文化学习得这么高深,我们瑰丽的中华文化被他(她)们传承得令人五体投地一百个安心、一千个放心。
如果不是双目失明,我肯定要持续学习,追赶这些令人爱恋的中学生。然而,即使是带着老花镜拿着价值600元超长倍数的放大镜,也看不清比较大的汉字了,重新学习就是让老伴替我读、念也是没法代替自己阅读,我只得望字兴叹了。但愿我们的后生们,把精力用于学习汉字汉语方面来,趁着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努力上进,不要浪费时光,不要到我们这般老年时后悔莫及啊!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8
这一段时刻和小柯一齐观看了CCTV—10科教频道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感触个性深!
本次赛制是来自不一样省市区的32支代表队按地域交叉编为8组进行初赛,产生进入复赛的8强。8强进行两场复赛,产生进入决赛的两强。所有未进入决赛的各队中表现最佳的选手将进行一场附加赛,附加赛获胜选手也将进入决赛。到此刻为止已经是附加赛结束,只等待最后决赛的时刻了。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正确的书写又是汉字传播的前提。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们心中,却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这种汉字情节。说实话看到学生们听写的那些词,我是十分的汗颜,感觉自己就像是文盲,而我们的学生选手们太强悍了!真是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一个字“牛”啊!
汉字听写大会小柯同学也是看得津津有味,主考官每报一个词之后他都告诉我他会,最开始我会十分诧异,觉得怎样可能他都会?随着他的演示我最后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会”!虽然他并不认识那些字,但是他已经学了拼音,在主考官报出一个词之后,他就会将这个词的拼音跟着拼出来,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会”了。当然,虽然是这样的“会”,但我依旧是高兴的,至少感觉得到小柯是在自己的意愿下在快乐地学习着。
听写中,考官不但要报词,还要解释词意,或是引用来源原文读句,或是适当予以造句,且有专家补充释义,更是有场外评论员进行词语解说,场内外是高手如云,这让我们能更深入地对词语进行明白。汉字的魅力让人折服,这群孩子的魅力更让人倾倒,孩子们的涉略面之广不得不让人钦佩!一边看我都会一边和小柯聊聊,总结了下还是要多看、多练,也就是有了超多的阅读及练习才最终成就了孩子们自己的个人魅力!因此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递,这次听写大会是真正实践了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唤,我是看得个性激动的!
在那里我也个性向各位推荐能够和孩子一齐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能够让孩子也感受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还有最后的决赛没开始,总之我是十分期盼的!坚信你也会期盼的!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9
书共有二十三章,每一章的内容都非常有趣,让我重新领略到了汉字的美。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汉字的认识只是平时用的简简单单的简体字,没想到汉字对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汉字的演变这一章。汉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开始,这些文字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甲骨文发现的故事更是十分有趣,是一个叫王懿荣的人,因生病需要中药“龙骨”,他在家人买回来的“龙骨”上发现了一些歪歪扭扭奇怪的文字,而王懿荣正好有喜好金石学,对古文字有一定的了解,他觉得这“龙骨”不是一般的药材,便去调查这些“龙骨”的来源,并将要点所有带有文字的“龙骨”买回。
然而,当时的农民们去因为种.种原因,把这些珍贵的“龙骨”卖了。经过王懿荣的精心研究,这“龙骨”上的字是比当时的古文字更古老的文字。这确实是我国历一个重大的发现,而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史料却被那些只知道赚钱的农民白白浪费了。近代的学者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了,这些文字,现在的普通人应该都很难辨别了,我也十分佩服那些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的学者,他们对中国汉字的发展算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甲骨文后来有发展成了金文,这是一种可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就是小篆:再后来就渐渐演变成了隶书,“隶变”也陈伟汉字古今问的分水岭;到了汉初时期,又由汉隶演变成了草书字体;汉末时期,又出现了楷书,这种字体也一直通用至今;此外,还有一种行书也一直流行至今,陈为了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手写字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字体之一,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写成的文字。形成了一种书法,各种字体的书法大放异彩,成为与画并称的一种高超精美的艺术,高水平的书法成为一种精湛的艺术珍品,而学习书法的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书法的美。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古老的文字,而它们都没能要过消失的命运,唯独只有我们的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然它经历了蛮长的历史演变和自我改革,但还是保持了它的完整体系,生气勃勃的活了下来。
汉字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汉语,正是因为汉语的存在,使能绵延几千年:我们也应该将我们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的中华文字的无穷魅力!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10
看了昨天8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场),我是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几个队,尤其是云南、内蒙、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其汉字听写能力之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内蒙古队的李响悦同学居然连续12次出场而不败,作为内蒙古队仅剩的独苗,单独一个人送走了两个对手队!(最后失误在“瓤”字上了)。初中生能有如此高的汉字听写能力真是令人兴奋!惭愧的是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同步考自己,结果“成绩”只是略强于孩子选手。按满分100分计算,我才得了70多分!身为上了6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的“老前辈”如此“推板”的水平实在脸红。
听写水平差强人意,那么识读水平又如何?我曾经用《新华字典》自测过自己的汉字识读水平。结果是更糟糕,比我自己估计的低许多。我随机翻开《新华字典》某一页,取该页第一个字识读。翻重复者不算重来,总共200次。结果是只有1/4的字是我掌握的。标准是能够读出全部正确发音、说出全部字义、搭配成2个词。其他3/4的字,不是读不准,就是不知多种发音;要不就是字的意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发现,大多数失分的字都是“认识”的,知道它的意思,甚至平时经常在用,却是读错发音。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三条:一是四声不准;二是前鼻音与后鼻音混淆;三是分不清是否卷舌音。自己的强项则是繁体字都认得并且写得出;异体字也基本掌握。究其造成强弱项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小时候学的是繁体字,而且当时还没有推广普通话,所以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可见小时候的语文学习关系到一辈子的汉语水平。成年以后再改就难了!
在自测中我对汉语汉字的复杂也是感叹不已。例如一音多字,一个“ying”的平声读音,竟有14个字与其对应;全部四声,共有43个字与“ying”对应!反之,一字多音,一个“和”字,共有6个读音,不仅可以在不同语句里读“he”的全部四个声部,还读“hu”(打麻将术语)和“huo”(和面,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唉!不下工夫还真学不好汉字,更不说听读说写全面掌握汉语了。难怪连曹可凡这样的资深电视主持人也要把《新华字典》随身带着随时查对了。
至于“提笔忘字”,一般怪罪于眼下的电脑打字,尤其是智能拼音法打字。这也许是正确的推理。但是我倒很少提笔忘字。我追究原因,一则是我平时造句作文多半是应用文、论说文,使用的词汇数量较小,范围比较狭窄,所以不容易忘记。如果写记述文,特别是描述较多的抒情散文就很可能“想得到、写不出”了。二则,我有爱读书和翻字典的好习惯。遇到提笔忘字就查。查多了、写多了,就不容易提笔忘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