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负荆请罪教案

时间:2023-05-25 20:44:24 教学

  【前言】下面是热心会员“pingpaoxingcongxie”整理的六年级负荆请罪教案(共6篇),供大家阅读。

六年级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 篇1

  负荆请罪

  一、教材分析:

  方括号介绍舞台背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事。

  二、学情分析: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时,可从让学生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意思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抓住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特点。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谁来说说你对司马迁的了解(简介司马迁)谁了解或者读过《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板书 5负荆请罪

  二、交流预习

  1、识记生字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你对廉颇蔺相如有哪些了解?课文第几幕写负荆请罪。学生板书

  廉颇 蔺相如

  三、读课文第二幕,理清脉络

  1、感悟廉颇的特点(细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思考:廉颇是怎么样负荆请罪的?(2)交流

  教师引读,学生读廉颇的话,其余的老师读。引导学生从衣着,动作,神情,语言等体会廉颇的真诚,知错就改

  2.引导学生看插图,了解廉颇的满面羞愧,满心悔恨。蔺相如的满面惊讶满心欢心。

  板书

  廉颇 真诚认错 知错就改 满面羞愧 满心悔恨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满面惊讶 满心欢喜

  四、精读剧本第一幕

  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真诚改错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1、同桌对话读第一幕,思考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为什么说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师生交流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蔺相是个怎样的宰相?廉颇又是怎么样的大将军? 板书 完全为了国家 六作业

  用课本剧的形式写写生活中的感人的故事

  5、负荆请罪

  廉颇 真诚认错 知错就改 满面羞愧 满心悔恨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满面惊讶 满心欢喜 完全为了国家

  一、填空

  1.《负荆请罪》出自()[谁]写的《

》[著作]。

  2.剧本的一般特点是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和剧本的任务,句始和句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待()及人物活动情况,句中小括号内主要交待人物说话时的()、()、()等。

  二、能力迁移1.概括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性格特点。2.结合本文,说说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课后自由排演小话剧

负荆请罪教案 篇2

  负荆请罪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犯过错误吗?犯错之后你的心情如何?

  懊悔、悲伤、惭愧、欣慰。

  同学们感受很真切,老师希望你们能正确对待错误,老师送你们两句话

  学生齐读:

  知错改错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个历史小话剧《负荆请罪》,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

  1: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历史小话剧,(请看大屏幕)。

  2:了解了历史小话剧,同学们想读吗?

  好,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完成两件事情。

(1):标出属于自己的生字词。

(2):思考一个问题,负荆请罪是谁向谁请罪?

  3:学生阅读课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喊停)。

  4:请同学汇报属于自己的生字词,其他同学从文中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5:老师课前也准备了生字词,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并给字词加拼音。生字弄会了我们第一件事情完成了,还记得老师请你们的第二件事情吗?

  6:学生答:谁向谁请罪?

  好!请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板书蔺相如,廉颇。蔺字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写,请同学举起小手。蔺相如:赵国的上卿。上卿相当于我们比较熟悉的宰相。他是当时赵国文职官员中级别最高的官员。

(教

  师

  补

  充)

  官

  职他机智、果敢,曾经在渑池会上勇斗秦王,并让赵国的和氏璧安全回国,史称“完璧归赵”。

  廉颇:

  赵国的大将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

(教

  师

  补

  充)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读到现在老师还不明白蔺相如是上卿(宰相)、廉颇是大将,可谓是赵王的股肱之臣(得力干将),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结合课文说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得出答案。

  教师总结:这下老师可算明白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谢谢你请坐!7:请你说说廉颇、蔺相如各是什么样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廉颇是一位知错能改、率真直爽的人

  蔺相如是一位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三:拓展(老师准备了一些知错就改的名句,希望我们能受益!大家和我一起朗读并铭记在心上)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四:教师总结布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负荆请罪》,初步了解负荆请罪是怎么一回事,感受了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文章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廉颇:

  小肚鸡肠、心胸狭窄

  傲慢无礼、自私自利 争名夺利、居功自傲 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蔺相如:

  忍辱负重、心胸宽广 顾全大局、大公无私 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负荆请罪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课时任务:

  1.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

  2.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国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指读)

  二、交流预习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利用学案预习了第六课,咱们先交流一下,谁来读读词语?

  1.洗漱吱吱声废墟摇晃坍塌震撼深凹诠释

  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写一个)

  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4.再次读完文章,你能用这三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吗?

  三、结合词义讲读课文

(一)坍塌

  1.理解词义板:坍塌

  2.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请你快速浏览4-7小节并勾画下来。

  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视频)

  大灾无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描写。

  4.在教学楼即将坍塌这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你感受到了什么?

  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小声读读这段话,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

  他用双手撑起的是什么?

  撑起了存活的希望,撑起了避难的港湾,撑起了爱的大伞,撑起了对责任的担当。

  5.齐读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选择了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过渡:刚才,我们循着坍塌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后的姿势。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08年5月13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二)震撼

  1.人们被什么震撼了?你能在文章第8小节找到描述的画面吗?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放开声音读读看。

  面对灾难,面对死神,谭老师在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

  齐读

  小结: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然而,更震撼人心的,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那成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绝响。

  2.人物对话补充

  不知过了多久,同学们听到了谭老师的声音:“不要哭,不要喊,要坚强,要保存体力!”听了谭老师的鼓励,学生们不再哭喊了。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沉住气等待救援。坚持,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但不久大家发现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原来,谭老师的右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后脑也被重重地击中。

  谭千秋的血一滴一滴落在学生身上,几个孩子吓哭了:“谭老师,您受伤了吧?”为了安慰学生,谭老师说:“没事,只是手被划了,没关系。记住,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永远不要放弃!”

  就这样,谭老师每隔一段时间,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直到??

  是什么,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谭老师的身体,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是他鼓励学生们燃起生活的勇气

  对孩子的爱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3.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齐读

  爱与责任筑就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四、设疑

  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负荆请罪教案 篇4

  负荆请罪 卢新

  一、教材分析:

  方括号介绍舞台背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事。

  二、学情分析: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时,可从让学生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意思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抓住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特点。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教学准备

  师生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谁来说说你对司马迁的了解(简介司马迁)谁了解或者读过《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板书 5负荆请罪

  二、交流预习

  1、识记生字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你对廉颇蔺相如有哪些了解?课文第几幕写负荆请罪。

  学生板书

  廉颇 蔺相如

  三、读课文第二幕,理清脉络

  1、感悟廉颇的特点(细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思考:在廉颇是怎么样负荆请罪的?(2)交流

  教师引读,学生读廉颇的话,其余的老师读。引导学生从衣着,动作,神情,语言等体会廉颇的真诚,知错就改

  2.引导学生看插图,了解廉颇的满面羞愧,满心悔恨。蔺相如的满面惊讶满心欢心。

  板书

  廉颇 真诚认错 知错就改 满面羞愧 满心悔恨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满面惊讶 满心欢喜

  四、精读剧本第一幕

  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真诚改错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1、同桌对话读第一幕,思考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为什么说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师生交流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蔺相是个怎样的宰相?廉颇又是怎么样的大将军?

  板书 完全为了国家 六作业

  用课本剧的形式写写生活中的感人的故事 反思 优点:

  1、本课我采取了先讲第二幕,主要抓住廉颇负荆请罪的动作语言感悟廉颇为了国家肚量大,知错认错。

  2、因为课题和人物名字容易写错就让学生板书,通过师生评议加强识记。

  3、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第二幕中廉颇及蔺相如的高贵品质品质。对课文的内容学生理解的快而且比较好。

  不足:

  1、时间安排不恰当,字词占用时间较多,学习课文时间较紧。

  2、一部分学生对课文读的并不是很好,自读课文的时间还应该多一些。9、20

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优秀教案 篇5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我本来计划学完后分组表演,觉得在排练时学生就会再读,读中、演中品味人物内涵,可学生确是笑声不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2

  我认为,苏教版教材以剧本的形式,纯粹是想让教材展现多样化的体裁,但我认为选择《负荆请罪》这一课并不妥当。

《负荆请罪》这一课是《将相和》的一部分,而这篇课文却没有提到“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虽然在第一幕交代了“廉颇挡蔺相如的道”作为故事的起因,但过于笼统,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廉颇为什么要挡蔺相如的道呢?

  老师不得不再给学生介绍一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或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每一课老师都要补充很多课文知识,学生怎么能接受得了那么多知识呢?我们应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总不能都靠课外补充,我们也应该体谅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给孩子们无休止的压力啊!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3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独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的面前所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已经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前我让学生穿插读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热爱祖国的人,廉颇是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有了这样的认识,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认错的可贵精神就很容易了。

  剧本表演最重要的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对课本中没有括号提示的台词,我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对剧情的理解加上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为表演做好铺垫,效果不错。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案 篇6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师:螳螂和蝉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螳螂捕蝉”故事的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3.讲讲螳螂和蝉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螳螂 蝉 黄雀

  四、细读“螳螂捕蝉”的故事。

  1.用“——”划出你认为最有道理的那句话。

  2.指名回答,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

  3.填写图表,体悟成语的意思。

  师:他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同桌交流。独立填表。

  一心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从哪里看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教学预设: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抓住描写“螳螂”“蝉”“黄雀”动作神态的词句,品味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小组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

(起因: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不准别人再来劝阻;经过: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阻吴王;结果: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