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通过利用镜面反射的特性和几个简单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热情和好奇心,以此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和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学生的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差,家长在校内辅导孩子的时间较少。虽然镜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他们是否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我们需要用疑问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开篇故事,导入新课
1、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哪位同学能把故事延续下去。‘猴子散步时,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它跑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月亮,然后……’
学生:于是,猴子想把井里的月亮捞出来,便找来了伙伴们,可是他们始终无法捞出“月亮”。
可能会有其他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言。
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并不是井里真的有月亮,而是井水倒映出了月亮。
老师: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让学生大胆想一想,说一说,相互交流。)学生可能会知道:
(1) 照镜子时的现象
(2) 雨过天晴,路上积水会倒映其他物体
(3) 光滑亮丽的地板也会倒映一些形象。
2、揭示课题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些倒映的影像,看一看 “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演示
(1) 建立一个黑体字“王”的投影图;
E
(2) 将镜子放置在对称线上,让全班学生观察像与整个图像之间的关系;
王
(3) 让学生谈谈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 看到了完整的“王”字
B. 镜像中的图像与镜子外的图像是对称的。
2、尝试一下
从学具袋中取出一面小镜子,做以下第一题:
1. 让学生将镜子放在虚线上,观察图形在镜子中和整个图形的关系。2. 询问学生他们看到了什么。3. 在书本上画出对称图形。4. 全班交流,选择几个在投影上展示。
接下来是第二题:
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照图示摆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纸片,在镜子前对比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何关系。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3.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镜面对称现象。
第三题投影出课文情境图,让学生想想:机灵狗的判断“现在是5时”是否正确?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 进行实验验证:A. 取一个时钟,将时间调至7:00。B. 将时钟背对学生,举起。C. 拿一个镜子对准时钟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D. 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时间是7:00。5. 训练练习:A. 教师调节时间至3:00。B. 将时钟背对学生,举起。C. 拿一个镜子对准时钟让学生观察镜子,思考现在是几点钟?D. 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3、巩固练习
在课文第18页的“练一练”部分完成第1 ~ 3题。
1.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用镜子来验证。2.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轴位置的简单方法,通过练习活动,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对称图形可以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位置。如果生活中的物体具有对称特征,无法对折,那么使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轴方法是较为明智的。
4、实践活动
1. 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2. 鼓励擅长剪纸的学生亲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作品。
这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展现兴趣、爱好和个性,满足那些具备强烈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