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9篇

时间:2023-11-21 04:39:16 教学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感受人物优秀品质为主题展开,同时《司马光》也是统编教材小学阶段编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仅以33字就讲清楚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为大家刻画出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制勇敢的男孩形象。

教学目标:

  1.会认“司、跌”等五个生字,会写“跌”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3.借助多种方法读懂文言文,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多种方法读懂文言文,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提问法

  学法:诵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图导入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吧。(出示图片: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你们平时一定很善于积累,这些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儿童故事,其中司马光的故事最早被记录在距今将近700年的《宋史 司马光传》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看看古人是如何用文言文来记载这一段故事的。

  2.师板题、生书空、齐读

  二、初读文言文。

  出示阅读提示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轻翻课本到102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注音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用坐姿示意老师。

  三、读通课文、渗透方法

  1.指导朗读第一句。

(1)带拼音读准字音(指读正音、师领读词语)

(2)去拼音读通句子(指读、领读)

(3)师范读按停顿读出节奏(生练习、指读、男女赛读)

  2.学习句子,渗透方法

(1)找出第一句中表示人物的词语,理解意思。(群儿、一儿)

(2)学习方法:看注释

  师:这一群小孩儿在干什么?在哪里做游戏?(庭院)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

  师:看注释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板书:看注释)

(3)联系生活合理想象:想一想这群孩子会在庭院里玩什么有趣的游戏呢?(交流)

(4)学习方法:观插图

  师:他们玩的正开心,其中一儿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交流)一儿被淹没水中(板书:没)用文中话说就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你们知道瓮是什么样子?(交流)你掌握了看注释的学习方法。

  师:除了注释,还能在课本哪儿看到瓮的样子。(看插图)没错,观插图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板书:观插图)这样口小肚大的陶器就叫做瓮,古时候装酒的就叫酒瓮,文中这样装水的就叫水瓮,古时候用水不方便,常常会用很大的瓮来装水,有的瓮比人还要高。

(5)指导书写“跌”

  生观察跌的字形、师范写指导、生练习

  3.引导学生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四、运用方法,读懂文言文。

  1.按节奏读通第二句。

(1)师教读。

(2)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3)抽读,齐读

  2.默读句子,理解句意。

  师:通过第一句我们学习了“看注释”“观插图”两种方法,用一用这两种方法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出示阅读提示)提醒:默读时贵在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完成之后示意老师。

(1)找出第二句表示人物的字词。

(2)练习说话

  师:一儿跌落水瓮,生死攸关,众是什么反应?(板书:弃)他们为什么会跑掉?(害怕)看来他们真的很害怕,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他们当时的反应。

  用有的孩子(),有的孩子(),有的孩子( ) 练习说话。

  3.感受司马光的冷静与聪明

  师:读完句子谁来说说司马光想到了什么办法?(引导学生说句意)

  师:通过光与众的对比,你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图片对比)

  4.齐读全文

  师:这个孩子最终得救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读第二句,感受司马光的聪慧过人吧。

  五、试讲故事、对比文体

  1.师:这篇文言文大家已经理解,现在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讲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1)同桌互讲、抽生讲

(2)想象画面齐声诵读全文

  2.文体对比

  师:这么生动的故事,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写清楚了,这样看来,文言文和我们的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生交流、师总结)

  师:文言文句子虽短,意思却很丰富,一言概之“言简义丰”

  六、背诵古文。

  1.试着背诵文言文。

  师: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光要读出韵味,如果能够背诵下来就更好了。

  看提示背诵。老师读提示你们补充。(抽生挑战按提示背诵)

  2.合书观图片背诵。

  七、作业布置

  师总结:这节课虽然快要结束了,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才刚刚开始,课后老师给你们再推荐一篇同样的古代儿童故事,文言文版的《曹冲称象》,下去大家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二、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三、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教学难点 从司马光救友的故事中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简单介绍文言文的知识。板书课题 29.古文两篇

  板书“司马光救友”,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一、准确、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背诵课文。

  第一关:朗读课文关

  闯关提示: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分钟可以吗?)

  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后学生读书,相互评价,老师相机指导。

  二、语速适中,停顿恰当。(2分钟)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老师范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生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关

  闯关宝典:

  一、先自己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

  (5分钟可以吗?)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按要求,先怎么,然后怎么,注意组长的作用。 对刚才的学习你还有疑问吗?交流,生问生答,教师相机点拨。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生回答,生板书。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遍古文,提醒注意根据故事的情节,选择恰当的语气、语速。教师再次相机指导朗读。

  二、展开想象,在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注意加上动作和表

  情。(3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讲一讲。)

  提醒不要受书上的文字限制。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急中生智)

  第三关:背诵课文关

  过关要求:

  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提示:可以自由背,同桌比赛背,小组合作背等)

  (4分钟后比比谁最棒!)

  指名背诵,齐诵。

  表扬学生,送一首儿歌《司马光砸缸》给他们。

  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二、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一句话。

  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四、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小结:

  同学们,文言文的学习一点也不难,大家很容易就完成任务了。 今后大家可以自由的去遨游文言文的海洋,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中国传统文化美丽的浪花。

  课堂检测

  1、按原文填空。

  光生七岁, ,一儿登瓮, , ,光持石击瓮破之, ,儿得活。

  2、司马光小时候遇事 、 、 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在事态危急的时刻,猛然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用成语 ( )来概括。

  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这篇古文。

  二、任选一个完成:

  (一)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写成4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弟弟妹妹或长辈听,然后写一篇日记。

  板书

  29.古文两篇

  司马光救友

  元 《宋史》

  起因:与群儿戏于庭

  经过: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附】《司马光救友》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法探索古代有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一、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二、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三、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最好?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最好。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3

  学生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我让他们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我让学生找出当看到同伴掉进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句子。他们不难就找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及“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找到句子后,我又让孩子说说这两种做法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结果。通过比较,他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司马光的临危不乱,急中生智了。我又让他们说了说: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去做。孩子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有的说把缸推倒。(但一想到前面说的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他们又觉得不太可行)有的说找一根竹竿把他拉上来(但又有小朋友说在花园里还可能找不到竹竿,即使找到了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也不一定能抓牢,可能早就淹死了。)……总之,孩子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可又让他们自己一一否定了。最后,他们还是一致同意司马光的方法最巧妙,觉得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都要向他学习呢。

  是啊,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就得不慌不乱,开动脑筋想办法。这就是他们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最大的收获。

  司马光 教后反思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我觉得这篇课文有几处可以训练学生想象思维和口头表达:

  1、在读第4自然段时,我问

  师:想一想,小朋友叫什么?喊什么?怎么找大人?

  生1:救命呀!救命呀!呜!呜!

  生2:救命呀!有人掉进大水缸啦!

  生3:来人呀!有人掉进水缸啦,快救人呀!

  ……

  我没想到孩子们的想法那么贴近生活,说得那么好,我不禁兴奋起来,说: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谁能出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孩子们都争着举手,跃跃欲试。看着他们生动的表演,我想:他们不但读懂了文本,还有了较深的感悟。

  在读第5自然段时,

  我问: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说几句话夸一夸他吧。

  生1:司马光你真棒!

  生2:司马光你真聪明!

  生3:司马光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4:司马光你真勇敢!

  通过拓展说话,让学生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呢?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再指名汇报交流。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的想法:

  “ 假如我是司马光,就叫 一些人来 ,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假如我是司马光,我会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我是司马光,就找块石头,垫在脚下,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

  尽管同学们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 说明学生理解了课文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故事,很多小朋友对故事内容早已熟悉了,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想,我们的很多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只是粗线条地给孩子读故事,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对一个老掉牙的故事重拾兴趣呢?我想,我应该教会学生把故事读厚。

  “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猜一猜,他们会玩什么?你是怎么猜的?有的学生说他们在玩钻山洞,爬山……最为合理的是捉迷藏,理由是一个小朋友爬上假山,想躲起来不让其他小朋友找到。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学会了前后文联系地读课文。

  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后果会怎样?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观察插图,说说其他小伙伴的表现。得救后的小朋友,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观察想像,都走进了事故现场,想像生动合理。

  除了故事情节的补充,我还为学生补充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我就补充词语: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司马光没有慌”补充词语: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老故事新读法,学生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司马光砸缸》体会品质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影响了很多辈人,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课文虽简单,但是,为了引领孩子们体会司马光的品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行为对比

  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文中是这样写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心里是如何想的,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

  通过对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关键词语

  写司马光的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描写司马光的行为中有两个关键的动作:搬、使劲砸,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找描写他动作的词,并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学着司马光的样子一起来演一演,更深刻体会司马光当时的沉着、稳重、机智。

  一年级的孩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课文学习,已经初步懂得了找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重要性,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都慌了。司马光一块石头,使劲那口缸,缸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通过观看微课,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文本特点

  1.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童年,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课件出示——图1:孔融让梨;图2彦博灌水取球;图3曹冲称象;图4司马光破瓮救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说。(板书:司马光)司马是姓,光是名。亲切地叫一叫。大声喊喊他。生读课题。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你还知道吗?生说。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3.如果把刚才同学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那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吗?翻开课本102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4.读过了吗?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你们发现得真好,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那什么是文言文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生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细读,把握停顿节奏

  1.朗读生字。小老师带读。“瓮”字的读音强调,“瓮”长什么样子?图片出示瓮和缸,让学生来猜,说出理由。(板书:插图)补充和瓮有关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之鳖。

  2.一读,意在正音。

  要求: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速度,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师相机引导正音。

  3.二读,重在停顿。

  引言:读古文讲究“断句”。我们知道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请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的慢一点,拖音也放长一些,明白吗?师范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生校对修正。

  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男女生读。

  2.三读,贵在节奏。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自由读。齐读。

第三板块:品读,理解文本含义

  1.课文读通读顺了,那你是否读懂了呢?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电子课文。

  老师刚才读了课文内容,发现没有司马光这个名字啊?(生说)光就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板书: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释,我们还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课件出示注释)

  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用横线划一划。(群儿、一儿、众、儿)生说,并理解意思。

  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用笔圈出文中人物的动作。(戏、登、跌、去、持、破)指名说。师圈画。

  2.品读句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是什么意思?生说。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叫——(戏于林),在池塘里嬉戏呢?原来,这“戏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戏、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读——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呯——”地一声,掉进了瓮中,水很深,一下没过了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没/水中”你不妨读得快、急。

  3.品读句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猜猜看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说。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小朋友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XX,一儿XX……”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干什么?生说。这“持石击瓮”要读得迅速有力,才能显得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破之”呢?你就长舒一口气吧,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所以读地慢些——破——之——,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儿——得活——。

  4.师生合作带着语气读课文。

  5.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说。生说师板书。

  6.司马光真了不起,想记住这个故事吗?自己先试着背一背。生自由背诵。填空形式集体尝试背诵。

小结延伸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司马光》这篇课文,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孩子;我们还第一次学习了文言文,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延伸: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篇用文言文写的《曹冲称象》,想不想读一读?(下发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曹冲称象》)喜欢的话课后去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文言文

  机智勇敢插图

  冷静沉着注释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同学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冷静机智。

  4、学会一些机智处置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像,想看吗?看着这幅画像,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是谁?

  生:我想知道他是哪个年代的人?

  师:这个人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是谁呢?老师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司马光。(板书)谁来读一下?

  生读。

  师: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生:姓“司”。

  师:他姓司马,这是个复姓。谁来说说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85页,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师:读完课文了吗?课文里调皮的字婴幼儿们要出来和我们见面了。瞧!

  (出示投影片)认识他们吗?假如你觉得哪个字婴幼儿难记,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有没有好方法。好赶紧读一读,等会老师可要去掉拼音了!

  生自主读生字。

  师: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小老师读。

  师:还有谁愿意?这么多同学呀!我们来做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谁那,谁就来当小老师,好吗?

  (击鼓传花)

  师:认识了生字,我们来猜字谜好吗?(出示投影片)。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同)

  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师:还想猜吗?好,出示课件,这里有三个字,假、缸、破,老师来指,一个同学背过脸去猜老师指的是哪个字?你们可以举手给他提示,好吗?

  (做猜字游戏)

  师:还想做识字游戏吗?下面,我们来个组词竞赛,出示字:别、慌、吓、叫、块、使、劲、救,这里有8个字,按顺序每排一个字来组词,看哪排给这个字组的词多,哪排就赢了!先自身准备一下。

  (做组词游戏)

  师:认识了字,同学们再读课文,肯定会有更多收获。

  生读课文。

  三、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

  课件出示图片。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口大缸。

  生:我看到装满了水的大缸。

  师:大缸在哪儿?

  生:在假山下。

  师:一口很大的装满了水的缸,放在假山下面,而且有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这就有可能出危险。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哪些词该重读。

  生读。

  师:谁来读一下这段?

  师:谁听出来他哪些词重读了?

  生:“大”和“装满”重读了。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重读吗?

  生:……

  师:正是因为大缸里装满了水,所以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所以,这里应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一下。我们一起试着再读一下这一段。

  (集体读)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来说?

  生: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缸里了。

  师: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

  生:他会大声喊“救命”。

  生:他会在水里挣扎。

  师:假如你看到了,心情怎样?

  生:害怕、紧张。

  师:你们紧张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读出你紧张的心情来。

  (指名2—3个同学读)

  师:你觉得谁读得最好?哪个地方读得好?

  生:我觉得谢培同学读得好。她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一不小心”读得很好。

  师:因为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所以,“一不小心”要读得略微快些。哪位同学再想试着读一下?假如是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跑去找大人。

  师: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图,谁来说说。

  生:有一个小朋友吓哭了,有一个小朋友在喊大人,还有一个小朋友跑了。

  师:小朋友们原本玩得那么高兴,突然发生这种事情都慌了,害怕极了。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读出小朋友们的慌张、急切。

  师:谁来读?

  指名2—3名同学读。

  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我要救他,否则他就没命了。

  生:他想我要想个方法。

  生:他想跑去找大人来不和了,要赶快救出他。

  师:他是怎么做的?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司马光救小伙伴的表示的词。

  师:你们画出了哪些动词呢?

  生:我画的是“举起”“使劲砸”。

  师: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石头很重,司马光很着急。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身当成司马光,用镇定的语气来读一下这一段。

  指名读。集体读。

  师:缸砸破了,水就流出来了,小朋友就得救了。司马光用自身的机智化险为夷了!还紧张吗?不紧张就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放松。

  生:轻松。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得救的小朋友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又会说什么?请同桌俩练习扮演一下。

  生扮演。

  师:你们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生:司马光你真勇敢。

  生:司马光你真聪明。

  生:司马光我佩服你!

  师:还想对司马光说什么?

  生: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生:遇到危险,要像司马光那样动脑筋。

  师: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它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下面,我们先来听叔叔讲一讲这个故事,自身可以跟着小声讲。

  (播放flash《司马光》)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背下来,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喜欢这样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我们开个小小故事会。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释疑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加一加、换一换,连字组词的方法,95%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司、假、缸”等8个生字。

  2、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范写、巡视指导,95%的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别、到、那、都”等6个字。

  3、通过同桌互助互查,教师正音,90%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90%的学生能够随着课文的叙述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的好品质。

  【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目标1、2 识字与写字:小学课程标准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目标3、4 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表述: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于教材特点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3、基于学生实际

  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文中司马光的行为会深深的感动小朋友,学生会在一种好奇的情感中朗读课文;本课中的生字比较难认,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结合读课文,分析比较字形加以区分和记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课堂组织字卡游戏及合作学习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突破重点。

  2、课堂上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生字的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相互交流、启发、共同提高,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加一加、换一换,连字组词的方法,95%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司、假、缸”等8个生字。

  2、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范写、巡视指导,95%的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别、到、那、都”4个字。

  3、通过同桌互助互查,教师正音,90%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预案】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述: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古代的伟人,相机出示挂图。他是谁?

  2、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3、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为什么要救人,是怎么救人的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标好自然段。

  四、识记生字。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不看拼音,直接认读生字词。

  3、看到课后字表里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住?你有什么好办法?

  例如 加一加:别、慌、瞎、救

  换一换:虾—吓 破—坡 叫—收

  注意词语:使劲、砸破。 多音字:假

  4、拿出字卡,做找朋友的游戏

  五、指导书写“别、到、那、都”两个生字。

  1、自主观察,说一说写好写好这几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1)“别、到”左宽右窄,“那、都”左右宽窄差不多。

  (2)右耳朵旁先写横撇弯钩,再写竖。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熟读课文

  师:生字娃娃回到课文中,比一比谁读的又准确又流利。

  1、同桌合作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也不读错字。

  2、点名分自然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错误请你给他指正。

  3、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这节课认会了那么多生字,还读会了课文,了解课这个故事,收获真大!

  【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一听

  2、抄写生字, 并听写

  3、想一想: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用什么方法救那个孩子?

  【板书设计】

  生字卡片

  田字格中的生字

  别 到 那 都

  【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听写词语

  别人 那个 都是 来到

  2、教师写字学生注音

  司 缸 慌 使 破 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的形式,复习本课生字。

  2、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范写、巡视指导,95%的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吓、叫”2个字。

  3、90%的学生能够随着课文的叙述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的好品质。

  【教学活动预案】

  一、复习生字

  1、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

  二、精读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三、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四、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五、发散学生思维。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司马光是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那么你还有什么办法救小朋友呢?

  要求:大胆想象。

  学生踊跃讲出自己的办法。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吓、叫

  1、自主观察,注意这两个字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作业设计】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掉进缸里 没慌 得救了

  司马光———————举 砸 (几下子)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目标达成检测】

  1、抽读课文。

  2、听写词语 吓人 大叫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9

  教学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4.识字生字字形,指导书写“爬、哭”。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你们介绍一个聪明、勇敢的小朋友,他是谁呢?(生:司马光)师:对,有趣的是这个孩子姓司马(复姓),名光,合起来姓名就叫司马光。(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他的名字。板书:司马光)

  2. 引读:“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答:“司马光是古时候的孩子。”师:“古时候是什么时候?”答:“很久以前。”

  3. 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距今九百多年前,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故事?(生: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师: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想)师范读课文。

  你想不想读读课文呢?(学生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师:读完课文了吗?课文里调皮的生字字宝宝们要出来和我们见面了。(1)学生自由读。(2)指名分行读。(3)齐读。(4)去掉拼音读。

  3、生字宝宝又回到我们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教学

  1、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就让我们随着司马光一起到花园里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图片(大水缸和假山)。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口大缸。

  生:我看到装满了水的大缸。

  师:大缸在哪儿?

  生:在假山下。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二、三句话,想想哪些词该重读。生读。师:谁来读一下这段?

  师:谁听出来他哪些词重读了?

  生:“大”和“装满”重读了。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重读吗?

  生:……师:正是因为大缸里装满了水,所以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所以,这里应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一下。

  齐读这一句话。

  2、师:一口很大的装满了水的缸,放在假山下面,而且有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这就有可能出危险。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来说?

(1)生: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大缸里了。

  师: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生:他会大声喊“救命”。生:他会在水里挣扎。

  师:如果你看到了,心情怎样?

  生:害怕、紧张。

  师:你们紧张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读出你紧张的心情来。(指名2-3个同学读)师:你觉得谁读得最好?哪个地方读得好?

  生:我觉得读得好。她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一不小心”读得很好。

  师:因为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所以,“一不小心”要读得略微快些。哪位同学再想试着读一下?

  教学

(2)如果是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生:我会跑去找大人。

  师: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图,谁来说说。

  生:有一个孩子吓哭了,有一个孩子在喊大人,还有一个孩子跑了。

  师:孩子们本来玩得那么高兴,突然发生这种事情都慌了,害怕极了。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2自然段第二句话,读出孩子们的慌张、急切。

  师:谁来读?

  指名2-3名同学读。齐读。

  3、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1)师:谁来说说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我要救他,否则他就没命了。

  生:他想我要想个办法。

  生:他想跑去找大人来不及了,要赶快救出他。

  师:他是怎么做的?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司马光救小伙伴的表示的词。师:你们画出了哪些动词呢?

  生:我画的是“搬起”“使劲砸”。师: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石头很重,司马光很着急。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用镇定的语气来读一下这一句。

  指名读。集体读。

(2)师:缸砸破了,水就流出来了,孩子就得救了。司马光用自己的机智化险为夷了!还紧张吗?不紧张就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放松。

  生:轻松。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句。

(3)师:想一想,得救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又会说什么?请同桌俩练习表演一下。

  生表演。

  4、师:你们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生:司马光你真勇敢。

  生:司马光你真聪明。

  教学

  生:司马光我佩服你!

  师:还想对司马光说什么?

  生: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生:遇到危险,要像司马光那样动脑筋。

  师:老师送你们一句话(出示)。

  喜欢司马光吗,就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夸一夸他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指导书写

  课文学完了,有两个生字宝宝跑出来了,它们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们吗? 指名读。指导书写:

  爬: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哭:犬字旁,横笔不要太长,右上一点不要丢。师板书,学生书空,在书上描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