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1
改进建议:1、走出去、请进来,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2、努力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从技能和策略的运用上评价:
优点:注重了对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朗读技能的培养(放朗读带、进行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的培养;(问题由学生找、问题由学生解决、教师归纳)让学生收集有关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学生收集、教师补充)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的能力;(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比较阅读的能力等。这篇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比较恰当合理。以诵读和探究式、自主讨论式为主,当然,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读带、或用多媒体中音频、视频、图片,在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它发挥最大的才能与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同目标1、2。
【学习难点】
同目标3。
一、导入
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范仲淹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
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学生齐读:
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
叙的是重修楼之事
写的是洞庭美之景
抒的是情
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三、疏通词句体味内涵
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情)。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
3、检查句子解释情况,师出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指名学困生翻译,有困难的请同学帮助解答。
4、思考:藤子京被贬为什么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范仲淹为什么乐意为他作记?
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为什么?用书上原文回答。
第二节中有些句子为下文埋下伏笔,起承上启下作用,请找出来加以说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小节
2、想象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时情形,并加以描绘。
【教学反思】
1、课堂的导入注意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2、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听录音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3、带点字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也正好可以解决上面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句子的翻译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5、存在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古今词意的变化,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3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我对自己的古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做了一些改革,变过去一味的老师传授为自主预习、合作探讨、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在上完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我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方式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带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提交给老师,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足够,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努力参与其中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实施三个“加”。 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重点字词的落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重点字词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衔吞(景),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正好可以点拨文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则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预习效果又品味文章的意境。
三、理解内容与学习感悟相结合
简介作者时,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品味语言,理解文章主旨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四、难以排解的郁闷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文言词语的落实与句子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位老师教《岳阳楼记》第一课时的过程记录。他的设计与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同,我们喜欢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会翻译与理解重点实词,第二课时才分析课文的主题与写法。我觉得这样教学使文言文更加有语文味,不会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千篇一律的翻译与理解,使学生厌学文言文。也许我们都应该经常使用类似的方法上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人乐”的主旨时的问题设计也很奇妙,值得学习。唯一觉得有遗憾的是觉得从新闻为《枫桥夜泊》的作者修建金质奖章导入本文感觉不咋样,还不如直接用描写岳阳楼的诗句导入。而且在讲四大名楼的时候觉得所用的时间过多,离开文本时间太长。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老师和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这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岳阳楼记》,讲过之后,深有感触。教学中我尝试,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活动为辅: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听对方读课文,互相正音。将重点的字、词标上记号,借助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每个小组共同提出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将之汇总,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之后再有个别同学补充没有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选择的是课文的2、3、4段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研读本文写景部分的特点:是如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要求学生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开课时我选择了初三(2)班(平行班)作为教学班,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学生宣布时,他们很兴奋,认为老师很看重他们,于是大家在课前积极参与预习,课前又把教室整理得干干净净,为听课老师准备好椅子。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虽算不上踊跃发言,但也超出了平时的拘谨,沉默,使我倍感欣慰。学生们通过这节课充分感受了本文语言凝练,对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5
1、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活动为辅: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字、词打上记号,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再参与到小组中去,进行上面的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就每个组派人到黑板上板书出来,向老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2、分层次活动,要明确活动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和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前,得正确划分每个小组的成员结构,要兼顾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作。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合作对象,对自己组内的成员有信心和信任感。能够在组内找到自己学习的帮手。特别是组长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古文学习中,组员的帮助效果很好,他们自己主动了解和学懂一遍的东西,比老师讲三遍还管用。因此,我把全班分成了五、六个组,每组6~7个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在组内的作用。阅读古文的时候,主动找到读得好的同学,先听自己读一遍,再听别人读一遍,相互补充和矫正。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自己合作的对象,还有具体可行的交流方式。每当我看见他们在真正用心讨论和思考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我感到很轻松,也很满意;当他们把自己的问题总结起来交给我的时候,我又觉得他们到了真正需要我的时候了。我以前很羡慕像魏书生之类的教育家们那么愉快、轻松的教育方式,今天我也开始尝试,也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懒书”。
3、合作学习是要相互促进,达到合作的目的,而不是对别人的依赖: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开放教学空间和时间,放松学生的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和搞活活动的方式。但是难免有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对其他同学的依赖性。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对合作讨论有明确的要求和合作探讨的具体任务。不是盲目的一阵热闹和喧哗,更不是人云亦云的敷衍,特别对少数不动脑筋,依赖性很强的学生,老师要单独提问和督促。像我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在组内的存在价值。许多学生从过去不敢读、不敢写,到主动上台,而且表现很不错。甚至加强了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一个人读得不好,其他同学也很着急,大胆地上台为他纠正,形成了一种很良性的竞争意识。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6
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好,先请大家来看我国的几座楼,看看它们叫什么名字?
(按:画面出现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学生:讲出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师:这三座楼就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按:三楼在一画面)
师:我们来看岳阳楼。(按:画面是岳阳楼及简介文字)
师:在宋代有个叫腾子京的官员,被贬到岳阳做太守,于是生计修建了岳阳楼,请他的好朋友范仲淹为此事作记。这就有了文学史上的名篇《岳阳楼记》。
(按:画面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师:我们来看范仲淹的介绍。
(按画面 范仲淹的画像及文字) 最好用卷轴。
二、过渡
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品赏《岳阳楼记》,要求:
听录音时完成下列任务:
1、疏通全文字词;
2、了解文中多种的表达方式;
3、体会警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几项任务听。(按:朗读、画面、音乐)
三、分析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先让我们以为看课文第二节。
2、师:第二节写什么?
生:第二节写洞庭湖远景。(板书)
3、师:(按:洞庭湖远景图,文字:请一位同学用一段话来描述一下,最好用自己的话来讲)
生:描绘洞庭湖远景。(如果没讲完,可再按一次图)连接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朝上日出,傍晚阴暗,气象变化很大。
4、师:刚才同学描述不错。那么,大家能用一两个词来概述洞庭湖吗?
生: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壮美的洞庭湖……
5、师:作者写洞庭湖远景用什么表达方式?
生:描写(板书)
6、师:请大家读这一部分描写。
7、师:洞庭湖地理位置如何?
生:被通巫峡,南极潇湘。
8、师:解释“然则,北,南”(按:画面文字,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生:解释词语。
9、师:洞庭湖的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汇集了许多的……(学生答)
师:请解释。
过渡:
面对这气势大、变化大的洞庭湖景象,作者心境非常宽阔,而迁客骚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10、按:先请同学们欣赏“阴雨天洞庭湖”画面。(画面加音乐)
(按:“阴雨天洞庭湖。”文字:请你描述阴雨天洞庭湖景色并就讲出迁客骚人的心情。用上提供的词语。
形式“只见洞庭湖上……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
生:只见洞庭湖上淫雨霏霏,连月不干,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远啼,面对此景,加上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悲凉起来。
(提供的词语:淫雨霏霏,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虎啸远啼)
(提供的词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11、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很不错。(按:画面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薄暮冥冥 通近 去国怀乡 国都
但要注意:
按:薄 薄如钱唇 与“厚”相对 国 伟大祖国 国家
迁客骚人面对阴冷悲凉的景,加上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不由得悲从中来,普通心理是悲。
生:解释词语。
12、师:指板书:可见这段表达方式应是?
生:写景 抒情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板书)
13、师:请全体来读这一段。
14、师:刚才读得不错。
15、师:请根据画面词语来背诵本段。(按:阴雨景,上面已提供的词语)
(实在不会背的可偷偷省一下)
16、过渡:迁客骚人在阴雨天中产生了悲情,那么在晴天的洞庭湖景色前他们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节,听我来读一读。
17、师:(按:在师读的同时配上轻松的音乐。
18、师:大家揣摩一下看,我接下来想请同学们做什么?(提示与第三段相似)
学生讨论:想让我们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
师:讲得非常好,那么请你来描述一下。(大家来点掌声)
19、师:(按:画面:晴天的洞庭湖景色)
(文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并指出迁客骚人的普通心理)
(形式:只见…….他们不由得……)
生:学生描述。(是否要提示词语?)
20、师:刚才回答很不错。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填一下板书。
按:画面
去国怀乡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生:学生口头填空。(按:听学生的回答逐个按入)
心旷神怡
晴·喜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板书)
(描写抒情)
21、请同学们读第四段,尽量脱离书本。
22、师:据板书:迁客骚人面对不同的景产生不同的情,这照应于文中的哪句话?
生: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23、师:(按:文字揽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一位同学来翻译。
(这句话并入前20的板书)
学生翻译。
24、师: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迁客骚人晴喜,阴则悲,登楼者心情变化的饿依据上一什么?(还是前面的板书保留在屏幕上)
生:因物因己,心境不好,因为被贬,远离家乡。
25、师:请大家再考虑一下,迁客骚人的心情,实质上是同还是异?
生:讨论。同,看似异,实为同。都是因物因己而或喜或悲。
26、师:范仲淹也是被贬之人,他同意这两种人的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
生:不同意这两种。
27、师:既然不同意为何要写出来?
生:铺垫,对比衬托。不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形成对比。(板书)
突出“异”。(板书)
28、师:古仁人的心境由哪句表达出来?
生: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书)
29、师:请译此句。
生:译此句。
师:再看一句。(按: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0、师: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前面的二者“以物喜,以己悲”形成对比,作者认为“以己悲以物喜”不可取,要向古仁人那样,那该怎么办?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1、师:(按:居……处…..)这句话重在哪个词?
生:忧 忧国忧民
32、师:作者认为该怎么做?进亦忧,退也乐,什么时候“乐”呢?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按:先……后……)
33、师:译此句。
生:译此句。
34、师: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了自己的抱负。与欧阳修在《醉》中提到的“与民同乐》,哪个境界更高。(按:先……后……“与民同乐”·《醉翁亭记》)
生:讨论,这句境界更高,一先一后写出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精神。吃苦在人前,享乐在人后。近千年前的古代仁人志士有这伟大的胸襟,令人钦佩,同时教育启发千百万后来人。
35、师:讨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物,举例(按画面:先天下……后天下……)
36、师:作者通过写景、抒情、议论阐发了自己的抱负,应该说文至此可矣,“微斯人”一句是否多余?为什么?有何用?请大家回到文中第1段。
生:不多余,照应第1段。
37、师:第1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写什么?
生:记叙,交待滕是“谪”人,但与迁客骚人不同,被贬期间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8、师:所以作者写这一句的目的是勉励滕子京也自勉,都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为国为民奋斗,并说明,这样才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39、师: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配乐)
40、师:请学生质疑。
一、古今异义的词法现象
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其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这古今词义的变化,是阅读文言文时应特别注意的。
A、前人之述备矣
B、去国怀乡
C、春和景明
D、把酒临风
E、是进亦忧,退亦忧
F、微斯人,吾谁与归
G、虽我之亡,有子存焉
H、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二、文学史上有趣现象,“贬”出好文章
三、本文特点上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靠不好可,不要写,应积极面对
五、文句优美,凝练,有节奏音乐美
六、详略得当
《看戏》中……
本文重心是抒抱负,所以写巴陵郡胜状略,写迁客骚人是为反衬古仁人之心。
七、难解的词
具:百废俱兴 《岳》 “具”通“俱”
此人……为所具言所闻 《桃》 详细
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 动词 词类活用
胜:余观之巴陵胜状 美好的
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心:予谈求古仁人之心 思想感情
高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八、吾谁与归 提宾句 吾有谁归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五、总结(按出总板书)
记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散文体裁,可记事,可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我们的《岳阳楼记》由叙事、写景、抒情,由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转到古仁人之心,发出“先天下……后天下……”的议论,点明题旨,这是非常伟大的抱负,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有志青年,要立志拥有这抱负,为祖国民族拼搏。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7
我这次上课的情况,从我的感受来说,有得有失。
因为本文太著名,写得太好,我以为实可称千古绝唱,所以,我参考了我所能找到的关于《岳阳楼记》的资料,甚至详细了解了宋初的历史、文化等,也对岳阳楼的历史沿革有所掌握。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最后决定就一个目的,多角度评价、赏析,得出一个结论,《岳阳楼记》写得好,更重要的是范仲淹胸怀天下的旷达胸襟。
但是,我本次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我其实是把我的教学目标拔得太高了,而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最低限。我过于相信我平时对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积累的效果,而事实上,学生并未到达我的期望值。
教学目标高了,其实一堂好课的根基就已经动摇了,所以,即使我从教学语言等方面努力弥补,其实也只是剑走偏锋,不能中的了。
反思:平时备课,要从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你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因为你和他们所有人有了共同的话语和交流的平台。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
这是我此次上课最大的教训和最大的收获。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8
一、从教学设计的总体上评价:
优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没能给学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二、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评价:
优点:整个过程比较合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导入到结束,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现代教学思想渗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学的应用,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采取了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的设计突出重点,降低难点,难易适中,能让85%以上的同学都能自己解决问题,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缺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组的探究、合作学习比较多,没能尽情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特别是对于差生、没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对特们今后的成长很不利。
改进建议:
1、走出去、请进来,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2、努力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三、从技能和策略的运用上评价:
优点:注重了对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朗读技能的培养(放朗读带、进行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的培养;(问题由学生找、问题由学生解决、教师归纳)让学生收集有关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学生收集、教师补充)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的能力;(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比较阅读的能力等。这篇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比较恰当合理。以诵读和探究式、自主讨论式为主,当然,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读带、或用多媒体中音频、视频、图片,在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它发挥最大的才能与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缺点:尽管我也在尽我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到至臻至善。但总有那么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有时对多媒体的运用,时机掌握不好;或运用的不太合理;有时对问题的设计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思维束缚的太死;教学方法运用的欠妥等。
改进建议:
1、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着眼与学生未来的发展。
2、多与同行们探讨、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3、抱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只要我努力就会走向成功。
4、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5、引进生活的“活水”,随时给自己注入教育、教学的新鲜血液。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篇9
这堂课与质地考究的优质课相比,它还差得很远,课堂容量较大,时间有些紧张,在前面语言描述画面训练时,安排画面较多,战用了大部分时间。但作为一堂实效课,已达到了教学目的。一堂课,该怎么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并且从这堂课中受到教益,在以后的学习中引以为戒,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的句子。文章一起笔,仅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作者的这一句“环滁皆山也”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
二、全文共用21个“也”字作句尾,用了25个“而”字,是否显得累赘?其语言风格是:欧阳修重视文中情绪变化与节奏变化的协调。他的散文呈现一种流转、抒情性和音乐感都很强的风格特点。文中“也”字作句尾,共出现21 次,构成咏叹的额声调;又将骈文中对偶相映的句法变化使用,时散时偶,句子的字数时齐时不齐。这样,既有明晰的节奏感,又流动摇曳,作者内心淡淡的孤独、怅惘之情在这种咏叹的节奏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同时,作者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