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05 10:41:11 心得体会

  现代科学有两大支柱,分别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兴盛时间分别为上世纪前30年和40,50年代。随着量子力学的日趋完善,甚至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也不得不放弃研究量子力学并投身于其他领域。

  为了获取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物理学家们使用对撞机进行研究,结果撞出了100多种粒子。但是这些粒子并不清晰明了,直到科学家发现这些粒子可以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两类。费米子是最小的颗粒,如夸克和电子等。而玻色子可以通过传递相互作用将费米子聚合在一起。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胶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可以传递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而希格斯玻色子则可以赋予粒子质量。

  科学家们使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场”的概念,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创立了“标准模型”的理论。杨振宁和米尔斯一起研究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一部分,解决了强力的机制问题。他们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还帮助其他科学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一个新方向。在这座物理学高峰中,杨振宁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被视为奠基人。

  因此,以上成就在物理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

  许多人持有这一观点,包括科学家聂华桐,他曾表示,我们常听到类似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等物理学家的名字,如果再往下排,杨振宁先生的名字也应该算在其中。

  杨振宁对中国做出的贡献十分重要,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重要人物。中国一向强调德艺双馨和忠孝,但以前有一些人对杨振宁的回国养老感到不满,认为他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事实并非如此。

  1971年,杨振宁从报纸上得知美国已经将中国移出“禁止国家”名单,于是他立刻申请回国,成为了第一位访华的学者。此后,他经常回国,并成为了中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很多家庭还在为温饱而奋斗。但杨振宁却拒绝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高薪职位,把他唯一的房产卖掉,捐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并将清华大学的工资全部捐出。甚至在清华大学给他提供住所时,他只要求居住权,而不是所有权。

  他从8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国居住,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筹集资金为各大高校建造最先进的实验室和高等研究院。其中清华高等研究院已经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他还帮助中国在海外招募大量顶级的科研人才,比如清华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他不仅招募人才和筹集资金建立顶尖实验室和高等研究院,而且发起设立向科学家颁发各种奖项的组织,5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还帮助清华大学建立凝聚态物理系,在研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并发表了多项成果。他反对对撞机,甚至在1972年的探讨会上,他是唯一反对中国建立对撞机的科学家。

  杨振宁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贡献,而且很难在一篇文章中全部写出。他在20年度获得了“求是终身成就奖”,并且在2018年9月2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庆祝了他百年华诞。此外,伟大的科学家也得到了国家的生日祝福。

  1975年,杨振宁第五次回国探家,除了会见家人、朋友和部分领导人外,他还有一个愿望:“我想再次见到主席!”尽管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渴望。他很少关注国家政务和接待来宾,但他能够从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态度了解到主席的状态。虽然每天的病情让他无法预测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速度,但他还是走完了这次访华之旅。

  1976年,杨振宁再次回国访问,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情况比预想中的更糟。早在年初,他就曾经历过两次严重的心梗,在死亡边缘挣扎,经常需要插管喂食来维持生命。尽管如此,他仍然不顾病体关注着唐山大地震的前线救援,亲自批复文件。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依然坚持看文件,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于9月9日零时10分,他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当这个消息通过广播电视向全世界传播时,杨振宁正在美国。当他听到这个噩耗时,他非常震惊,也很难以置信。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但他并没有想到会糟糕到这种程度。眼中含泪,他紧盯着电视屏幕,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是一位伟人,一位伟人!”他再也没有机会与这位伟人面对面地交流。

  杨振宁的逝世不仅为华人华侨,也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为了追悼这位新中国的伟人,美国的华人和华侨聚集在一起,在纽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追悼会。杨振宁也出席了这场追悼会,并亲自撰写了一篇题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悼词。他眼中噙着泪水,一字一句地说道:

  在种种压榨面前,英雄人民进行坚决反抗。在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的舵手和指路明灯带领着无数人前行。在悼词结尾,杨振宁深度总结了这位巨人的一生:“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影响力深刻,不仅引发了现场的掌声,也让全世界为之动容。这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的个人心得体会之六。

  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上,32岁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记录,顺利晋级决赛,成为第一个进入百米决赛的亚洲人和中国人!他的成功不仅超越了自己的期望,也让全中国为之狂热。在随后的决赛中,虽然他只获得第六名,但他已创造了历史。苏炳添证明了黄种人体能的值得尊重,他为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成功的背后,是太多的心酸与不易。苏炳添起跑脚的改变要从零开始,他艰难地完成了训练。他的起跑能力让世界飞人博尔特自愧不如。他花了3年时间提高秒,证明了赛跑不分种族。他的成功代表着体育界和中华民族的希望。

  如今,强大的祖国已经不需要几枚金牌去界定成功与否,国人对于体育赛事是否得金有了更为平和的态度。在国乒“盺雯组合”混双失利、惜败日本队的时候,国人能够安慰道歉的二人:“金牌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站在奥运会赛场上,你们已经是我们心中的冠军。”这是祖国愈发强大的信心。

  苏炳添是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兼优秀的代表。他的追求卓越的心态、爱国情怀、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极致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中国势必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吴天一精通多种语言,她致力于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的生理特征。在2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她走遍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高海拔地区,治疗和记录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称她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吴天一成为了第一个试验者,降低气压来模拟海拔5000米的高度。虽然面临着头痛欲裂的瞬间,鼓膜破裂,但她掌握了舱体运转的安全因素。同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建,高海拔缺氧成为了建筑工人健康的重要考验。这也是全球高原建筑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幸运的是,吴天一的多年研究成果被应用到了拯救这些人们身体健康的高原病上,她和她的团队开发的抗缺氧药品和保健品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她领导的高原病学科也为建筑工人提供了完整的救治环境,她编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也被送到了最前线的建筑师手中。在她参与指导下,青藏铁路沿线的三级医疗机构被建立起来,五年的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为高原医学史上创造了奇迹。

  目前,世界范围内跑进十秒百米赛跑的人只有155人,而已经登上太空的人类已经超过550人。虽然苏炳添只有1.72米的个头,平均步长只有2.08米,需要48步才能到达跑道终点,但博尔特在9.58秒内只需41步就能到达终点。因此,苏炳添在跑步时必须付出更多的体力,他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而不是像博尔特那样非人类的壮举。

  当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统治全场时,苏炳添只有19岁。虽然很多人感慨为何他与博尔特在同一时代,但苏炳添每天都默默地把汗水留给了自己的朋友。如今,他站在了博尔特最熟悉的位置上,要向新的历史发起冲击,这表明自律和职业精神值得大多数运动员学习。

  苏炳添的教练亨廷顿这样评价他,他甚至放弃陪伴怀孕的妻子,而是选择进行训练和比赛。而对于一个年过三十的人来说,这也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就连博尔特在31岁时曾考虑退役的问题,因为很多人怀疑他是否还能跑进十秒。但他最终选择在东京大放异彩,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比赛前,苏炳添默默地说服自己把半决赛当作决赛。这次的比赛创造了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记录,每个中国人都被这个十秒内的成绩所触动,也感受到了幸福的泪水。加油,苏炳添,我们希望看到你的突破!

  3月3日晚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其中,“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吴天一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典礼上播放的短片通过感人的画面和真挚的话语,还原了吴天一老人的感人事迹。他告诉我们:“即便在缺氧和海拔高的高原上,他也展示了不缺志气的精神。”他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也守护着他所选择的这条路。

  个人感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

  朱彦夫是一个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激动地表示,自己被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着,被父亲的精神鼓励着。作为一名教师,她回去要本本分分、干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并将父亲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种家族传承的精神,让人感到感人至深。

  朱彦夫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他战斗到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地步,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仍然顽强不屈,实现了生活自理。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在贫瘠的山地上建造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小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这种勇气让人折服。

  朱彦夫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能够抗衡时间、改写命运,唯一的秘诀就是他的执着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能够有所作为,并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这种信仰让我们也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坚持并不断突破。

  总的来说,朱彦夫的故事,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敬意和感慨。他的勇气、坚强、信仰,以及家族传承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的。

  朱彦夫曾说:“虽然别人认为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相信幸福是具有层次的。只要在奋斗中,就能感受到幸福。”朱彦夫一直在奋斗,创造出让全国为之震动的英雄壮举。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医院院长亓庆良观看颁奖典礼后说:“我深受朱彦夫的事迹所感动和鼓舞,而朱彦夫所具有的奋斗精神,正是淄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也要将自己的感动付诸行动,勇往直前,为打造‘厚道齐地、美德淄博’做出自己的贡献。”沂源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被誉为“山东屋脊”,朱彦夫自然成为这座屋脊上的精神高峰。如今,他更是全国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高峰。朱彦夫始终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是淄博党员干部检视问题、对标先进的一面镜子,是担当作为、狠抓实施的一把尺子,也是激励着470万淄博市民,在打造“九个现代化新淄博”的征程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