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05 11:26:48 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同济大学龚沛曾教授团队主持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全国精品课程。在这个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我受益匪浅。龚沛曾教授讲授了计算机基础的体系、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基础、多媒体基础、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同时,杨志强教授讲授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和信息安全等内容。这些内容让我对本门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授课理念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课程建设和操作系统及网络基础等内容贯穿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让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在这里,我分享了我对这次培训的感想,并与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感兴趣的老师共勉。

  1. 课程体系清晰,重点突出,学时分配合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搞清楚该课程的历史沿革,把握该课程的宗旨和终极目标。同时,需要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专业方向确定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 确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适应自己学院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因为该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各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影响重大。

  发现《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一些后续课程有所重叠,需要避免重复。由于目标学生不同,我认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加强实验,并重视基础理论。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则应注重实践操作和网络应用。

关于验证性实验的推介

  很多课程都设置了实验,但验证性实验越来越少。因此,在导学式教学中,我认为这门课程应更注重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和动手能力。此外,通过这类实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通过性”考试获得学分。

关于教学和实验安排

  在本次培训中,我特别关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实验的安排。两位教授都提到了应该引入“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应用,作为后续课程的基础。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会介绍一些基本应用,反映了学生的兴趣。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对网络应用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后续的课程中兴趣不高。因此,我们应从应用入手,在增加应用实例的过程中,贯穿于理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实验的内容,尤其偏重于网络应用,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总结

  尽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训只有短短三天(实际上是两天集中培训),但我还是受益匪浅。通过与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讨论,形成了一些新的授课理念。无论是在课程上还是在精品上,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将这门课程教好,让学生容易爱上并学好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