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围城里想逃出去,围城外的人却想进来。”钱钟书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构建了《围城》这部小说。从那时候到现在,《围城》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作品,超越了年龄、性别和时间的限制。阅读这本小说让人感到悲哀、惋惜、失落,也抱有怜悯之情。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呼吁思想开放,提倡自由恋爱。尽管如此,封建思想仍持大量人民的心灵。方鸿渐这位主角,在生活和婚姻两方面都失败了,成了别人摆布的工具,没有自己的主见。从1978年开始,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逐渐普及并收到了成效,但大部分人仍然保留了封建思想。中国的年轻人由于依赖父母,往往被“父命难违”的观念所束缚,自认为这是“孝”的表现,而不管父母的正确与否。有一些青少年认为自己命运注定,无法改变,因此沉浸在现状中,而不是通过知识和智慧去改变他们所谓的“命运”。这种现象与方鸿渐的悲剧人生有所相似。
在那个时代,人们提倡自由恋爱,但方鸿渐不是很理解,当他碰到真爱时,却害怕逃避,最终与一个他不能确定是否爱的女人结婚。最终,他结束了孤独的生活,流浪街头,度过孤寂的余生。这种现象不仅在过去存在,在当今和未来都有可能出现。父母离婚、因爱而死、将青春毁于爱情,甚至年轻人在追求恋爱时也可能盲目、任性、自私、冲动,导致婚姻生活混乱。我们应该从《围城》中看到《围城》之外的现象,并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祸深乱世的状态,日本占领中国七年,城市处于建成的危险之中,千千万万的难民在死亡线上挣扎。不过,这部小说中却没有提到这一点。那时的人们是被名利、地位、势力所蒙蔽的,追求物质,忽视精神,甚至在国家危急关头也如此沉迷、自私。那时的人们难道没有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吗?我们不能抹去历史,但我们必须通过吸取历史教训和经验来防止历史重演。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振兴中华,成为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