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国。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与其一同流亡了19年。晋国公子重耳后来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但却未曾表彰介子推的功绩。介子推谢绝了晋文公的邀请,晋文公便前往山中寻找介子推,却未能找到。于是,他下令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但介子推却选择与母亲一起躲进大树里,宁死不出。晋文公为此非常伤心,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将介子推逝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他。然而,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源自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钻火时须用树木,所以每次改季时要更换树木,以获得新火。新火未至,则禁止生火。此时,人们会准备一些冷食品,这就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风俗,即寒食节。从寒食节的日期长达一个月,逐渐缩短为七天、三天,再缩短为一天。唐朝之后,寒食节便与清明节合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