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答案

时间:2023-11-21 21:53:50 综合范文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1

  小石潭记精选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7、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2

  1.(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4)谒: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3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小题1: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二处)。(2分)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比出郭 (2)是夕

(3)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 (4)谒辨才于朝音堂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6分)

(1)以不时至,去矣。(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小题4:读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3分)

  从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小题5: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2分,一处1分)

  小题2:(1)及,等到 (2)这(3)总共,总计(4)拜见,晋见

  小题3:(1)(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2)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小题4:惠因涧 龙井亭朝音堂

  小题5: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能结合文本分析,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比”“ 谒”等字的释义,常考。

  小题3: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至”“ 去”的意思。2句中“可数”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阅读,填上合适的地名即可。

  小题5: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根据文中所描写景色分析即可。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4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 ( )

②不可名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因为 ②说出(意思对即可。)

  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意思对即可。

  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意思对即可。)

  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_________________

(2)逾石而往有石泓_________________

(3)北堕小谭_________________

(4)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搭桥,架桥

(2)越过,经过

(3)落入

(4)弯曲,翻卷

  2.C

  3.(1)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 音响动山谷

(2)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6

  1答题六步法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2答题小技巧

  1、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2、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7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且②夫③而④虽B.①而②盖③且④况

  C.①而②盖③而④况D.①而②夫③而④况

  2.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推王君之心:②推其事:③遗风余思:

  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他(指王盛)他的(指王盛的)那些

  B.莫非它的(指州学的)那些

  C.莫非他的(指王羲之的)那些

  D.难道他的(指王羲之的)他的(指王盛的)

  4.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

  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

  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

  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5.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8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1、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13、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9

《小石潭记》阅读以及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2.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_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

  2.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清幽、明丽、深远;悲凉凄苦

  3.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5.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的答案 篇10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冻风时作__________

②未百步辄返________

③娟然如拭__________

④面________________

⑤茗者______________

⑥罍而歌者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请你把本文写景的语句和抒情语句在原文上标出。

  4.找出本文的比喻句。

  参考答案:

  1.①起②就③擦④洗脸⑤煮茶⑥端着酒杯

  2.①高高的柳树夹住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微微有些湿润。

②用泉水烧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丽的衣服骑着驴子的。

③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

  4.写景的:“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清澈见底”,“柳条……柔梢披风”等。

  抒情的:“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

  5.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娟然如拭”,“如倩女之 面,若脱笼之鹄”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